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雨水渗透渠是一种通过人工将落到受雨面上的雨水经处理后,再次回补到地下的一种装置。初期降雨时,前2—5mm的雨水一般污染严重,流量也比较小。现有的雨水渗透渠大多不具备初雨弃流功能,造成初期污染严重的雨水直接通过雨水渗透渠流入地下,从而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对初期降雨进行弃流处理的雨水渗透渠。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包括:弃流机构以及渗透渠,
所述弃流机构包括沉淀箱、污水箱及连接管,所述沉淀箱具有一密闭的沉淀腔,所述沉淀箱上开设有与所述沉淀腔连通的进水口、出水口及排污口,所述沉淀腔内设置有第一开关装置,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排污口的开启或关闭,所述污水箱具有一密闭的污水腔,所述污水箱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污水腔连通的进污口,所述污水腔内设置有第二开关装置,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进污口的开启或关闭,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排污口,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污口;
所述渗透渠的入口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弃流机构将降雨初期污染较大的雨水排出,避免降雨初期污染较大的雨水进入渗透渠污染地下,从而有效避免了地下水和土壤被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弃流机构、2-渗透渠、11-沉淀箱、111-进水口、112-出水口、113-排污口、114-溢流口、12-污水箱、121-进污口、122-抽污口、13-连接管、14-第一开关装置、141-第一浮球、142-第一管筒、1421-第一通孔、143-第一连接杆、144-第一活塞、145-第一弹簧、146-第一滑动杆、15-第二开关装置、151-第二浮球、152-第二管筒、1521-第二通孔、153-第二连接杆、154-第二活塞、155-第二弹簧、156-第二滑动杆、16-污水泵、21-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包括弃流机构1以及渗透渠2。
请参照图1,所述弃流机构1包括沉淀箱11、污水箱12及连接管13,所述沉淀箱11具有一密闭的沉淀腔,所述沉淀箱11上开设有与所述沉淀腔连通的进水口111、出水口112及排污口113,所述沉淀腔内设置有第一开关装置14,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4用于控制所述排污口113的开启或关闭,在初始状态下,排污口113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污水箱12具有一密闭的污水腔,所述污水箱1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污水腔连通的进污口121,所述污水腔内设置有第二开关装置15,所述第二开关装置15用于控制所述进污口121的开启或关闭,在初始状态下,进污口121处于打开状态。所述连接管13的一端连接所述排污口113,所述连接管1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污口121。
请参照图1,所述渗透渠2的入口与所述出水口112连通,本实施例中渗透渠2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缝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在使用时,雨水从进水口111进入沉淀箱11内,当沉淀箱11内的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第一开关装置14控制排污口113开启,从而使初期污染大的雨水从排污口113排入到污水箱12内,当污水箱12内的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第二开关装置15控制进污口121关闭,从而阻止雨水继续进入污水箱12内,之后沉淀箱11内的水位不断上升,当水位达到出水口112的高度时,雨水从出水口112流入渗透渠2内,并通过渗透渠2的侧壁上的缝隙渗透到渗透渠2周围的土壤中,从而补充地下水位。
具体地,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4包括第一浮球141、第一管筒142及第一连接杆143。所述第一管筒142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1421,所述第一管筒142的一端连接所述排污口113,所述第一管筒142的另一端与所述沉淀腔连通,所述第一管筒142内设有第一活塞144及若干个第一弹簧145,所述第一活塞144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管筒142的内侧壁相契合,各个所述第一弹簧145的一端均与所述沉淀箱11固定连接,各个所述第一弹簧145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活塞144靠近所述排污口11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145用于使活塞复位。所述第一连接杆14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144远离所述排污口113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14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浮球141铰接。在使用时,当沉淀箱11内的水位上升时,第一浮球141上升,从而通过第一连接杆143拉动第一活塞144向外运动,当第一活塞144超过第一通孔1421的位置时,沉淀箱11内的雨水通过第一通孔1421进入第一管筒142内,再经过连接管13进入污水箱12内。
优选地,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一浮球141贯设有第一直槽孔,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4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直槽孔相配合的第一滑动杆146,所述第一滑动杆146固定于所述沉淀箱11的内壁上,通过设置第一滑动杆146,可以限制第一浮球141只能上下运动,从而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具体地,请参照图1和图3,所述第二开关装置15包括第二浮球151、第二管筒152及第二连接杆153。所述第二管筒152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1521,所述第二管筒152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污口121,所述第二管筒152的另一端与所述污水腔连通,所述第二管筒152内设有第二活塞154及若干个第二弹簧155,所述第二活塞154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管筒152的内侧壁相契合,各个所述第二弹簧155的一端均与所述污水箱12固定连接,各个所述第二弹簧155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活塞154靠近所述进污口12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活塞154用于使第二活塞154复位。所述第二连接杆15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塞154远离所述进污口121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5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浮球151铰接。在使用时,当沉淀箱11内的水位上升时,第二浮球151上升,从而通过第二连接杆153推动第二活塞154向内运动,当第二活塞154超过第二通孔1521的位置时,从连接管13进入的雨水无法继续通过第二通孔1521进入污水箱12内。
优选地,请参照图1和图3,所述第二浮球151贯设有第二直槽孔,所述第二开关装置15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直槽孔相配合的第二滑动杆156,所述第二滑动杆156固定于所述污水箱12的内壁上,通过设置第二滑动杆156,可以限制第二浮球151只能上下运动,从而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所述污水箱12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污水腔连通的抽污口122;所述弃流机构1还包括污水泵16,所述污水泵16的入口与所述抽污口122连通,所述污水泵16的出口与市政污水处理装置连通。在使用时,通过污水泵16将污水箱12内的污水抽入到市政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优选地,请参照图1,所述沉淀箱11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沉淀腔连通的溢流口114。当沉淀箱11内地水位达到溢流口114的高度时,多余的水从溢流口114排出,从而防止沉淀箱11被雨水灌满。
优选地,请参照图1,所述渗透渠2的入口处设置有过滤网21,从而对进入渗透渠2的水进行过滤。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图1-图3来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1)初期雨水弃流
雨水从进水口111进入沉淀箱11内,当沉淀箱11内的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第一浮球141上升,从而通过第一连接杆143拉动第一活塞144向外运动,当第一活塞144超过第一通孔1421的位置时,沉淀箱11内的雨水通过第一通孔1421进入第一管筒142内,再依次经过连接管13、第二通孔1521进入污水箱12内,从而使初期污染大的雨水从排污口113排入到污水箱12内,当污水箱12内的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第二浮球151上升,从而通过第二连接杆153推动第二活塞154向内运动,当第二活塞154超过第二通孔1521的位置时,从连接管13进入的雨水无法继续通过第二通孔1521进入污水箱12内。
(2)雨水渗透
沉淀箱11内的水位不断上升,当水位达到出水口112的高度时,雨水从出水口112流入渗透渠2内,并通过渗透渠2的侧壁上的缝隙渗透到渗透渠2周围的土壤中,从而补充地下水位。
(3)污水排放
当降雨结束后,开启污水泵16,将污水箱12内的污水抽走,污水箱12内的水位下降,第二浮球151回到初始位置,第二活塞154在第二弹簧155的推力下复位,第二通孔1521与连接管13相通,沉淀箱11内的雨水流入污水箱12内并被继续抽走,沉淀箱11内的水位降低,第一浮球141回到初始位置,第一活塞144在第一弹簧145的拉力下复位,排污口113被关闭,回到初始状态,从而为下次降雨做准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弃流机构1将降雨初期污染较大的雨水排出,避免降雨初期污染较大的雨水进入渗透渠2污染地下,从而有效避免了地下水和土壤被污染。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其特征在于,包括:弃流机构以及渗透渠,
所述弃流机构包括沉淀箱、污水箱及连接管,所述沉淀箱具有一密闭的沉淀腔,所述沉淀箱上开设有与所述沉淀腔连通的进水口、出水口及排污口,所述沉淀腔内设置有第一开关装置,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排污口的开启或关闭,所述污水箱具有一密闭的污水腔,所述污水箱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污水腔连通的进污口,所述污水腔内设置有第二开关装置,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进污口的开启或关闭,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排污口,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污口;
所述渗透渠的入口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包括第一浮球、第一管筒及第一连接杆,
所述第一管筒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管筒的一端连接所述排污口,所述第一管筒的另一端与所述沉淀腔连通,所述第一管筒内设有第一活塞及若干个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活塞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管筒的内侧壁相契合,各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均与所述沉淀箱固定连接,各个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活塞靠近所述排污口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远离所述排污口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浮球铰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球贯设有第一直槽孔,
所述第一开关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直槽孔相配合的第一滑动杆,所述第一滑动杆固定于所述沉淀箱的内壁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装置包括第二浮球、第二管筒及第二连接杆,
所述第二管筒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管筒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污口,所述第二管筒的另一端与所述污水腔连通,所述第二管筒内设有第二活塞及若干个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活塞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管筒的内侧壁相契合,各个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均与所述污水箱固定连接,各个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活塞靠近所述进污口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塞远离所述进污口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浮球铰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浮球贯设有第二直槽孔,
所述第二开关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直槽孔相配合的第二滑动杆,所述第二滑动杆固定于所述污水箱的内壁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箱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污水腔连通的抽污口;
所述弃流机构还包括污水泵,所述污水泵的入口与所述抽污口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箱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沉淀腔连通的溢流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渗透渠,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渠的入口处设置有过滤网。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