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结构。
背景技术:
动簧片为电磁继电器中的关键零件,为继电器提供触点压力,确保触点间可靠接触,同时也是满足机械寿命要求的关键要素。目前常见的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通常为l型结构,包括竖向设置的动簧片本体,动簧片本体的上部为用于安装动触点的弹动部,弹动部通常为实心的片状结构,动触点安装在弹动部的中心位置,弹动部通过电磁继电器的推杆推动实现弹动,使得其上设置的动触点分别与常开静触片或常闭静触片上的静触点接触,从而完成工作电流的转换,动簧片本体的下部弯折形成用于与轭铁相连接的水平的轭铁安装部。上述结构的动簧片安装应用在电磁继电器中,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超行程主要依靠轭铁与衔铁之间的磁间隙实现,随着触点的消耗,轭铁与衔铁之间的磁间隙减小,导致电磁继电器的吸合电压增大,使用后期吸合电压超过上限,会导致电磁继电器失效,从而对整个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应用到电磁继电器上能使电磁继电器稳定使用的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结构,包括竖向设置的动簧片本体,所述的动簧片本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弹动部和支撑部,所述的弹动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动触点的安装圆孔,所述的支撑部的下端向后弯折形成水平的用于与轭铁连接安装的轭铁安装部,所述的安装圆孔的上方设置有前后贯通的横条缝,所述的安装圆孔的左侧设置有前后贯通的左侧竖条缝,所述的安装圆孔的右侧设置有前后贯通的右侧竖条缝,所述的左侧竖条缝和所述的右侧竖条缝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的横条缝的两个端头相连通,所述的左侧竖条缝的最底端位于所述的安装圆孔的圆心所在平面的下方,且所述的右侧竖条缝的长度大于所述的左侧竖条缝的长度。
所述的右侧竖条缝与所述的左侧竖条缝的长度比为2:1。2:1的设计可以使接触点的偏向距离在单一方向上变短,使接触点更接近中心,同时2:1的设计可以使接触点在吸合后获得更合适的触点压力,触点吸合后,动簧连接触点位置会向后变形,变形的距离越靠下就越容易使触点完全吸合。
所述的左侧竖条缝和所述的右侧竖条缝的上端分别通过一前后贯通的弧形条缝与所述的横条缝的两个端头相连通。通过弧形条缝实现左侧竖条缝和右侧竖条缝的上端分别与横条缝的两个端头之间的连通,使得整体结构较为圆滑美观。
所述的支撑部上设置有前后贯通的竖向的腰槽。腰槽首先是为了降低动簧片的变形强度,使产品动簧有足够的导电宽度,同时又可以使产品获得较合适的吸合、释放电压;也更利于手工调整吸合、释放电压。开槽后有更大的散热面积,可以增加动簧片的散热,有利于产品寿命。
所述的弹动部的上方向上凸起设置有用于与推杆连接安装的推杆安装部,所述的推杆安装部的上端向前水平弯折形成限位部,所述的推杆上设置有供所述的推杆安装部向上伸入安装的上下贯通的安装槽,安装完成后,所述的限位部勾设在所述的推杆的上方。传统结构的动簧片与推杆之间的安装主要依靠推杆安装部与推杆上相配合的安装槽之间的过盈配合来实现,这种安装结构在安装过程中易使推杆产生毛刺,长期使用会容易使推杆发生磨损,进而导致两者之间过盈配合的失效,安装稳定性不好,同时容易造成推杆的上下窜动,本结构通过限位部实现了动簧片能够稳定安装在推杆上,同时安装完成后可有效防止了推杆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上下窜动。
所述的推杆安装部的两侧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安装凹槽。通过该安装凹槽可有效减小推杆在工作过程中的磨损,确保使用寿命。
所述的弹动部位于所述的支撑部之前,所述的弹动部的下端与所述的支撑部的上端之间通过一自上而下向后倾斜的连接部相连接。基于超行程的设计要求考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本结构的动簧片应用到具体的电磁继电器中使用,左侧竖条缝、右侧竖条缝和横条缝使得弹动部的中间形成一个下端固定上端自由的区域,动触点安装在该区域中,触点的消耗,仅仅对弹动部的压力有一定的影响,对整体继电器的电性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结构简单,确保了使用该动簧片的电磁继电器的稳定使用;另外右侧竖条缝的最底端位于安装圆孔的圆心所在平面的下方,且左侧竖条缝的长度大于右侧竖条缝的长度,当触点相互接触发生瞬间侧移时,该结构设计可略微消耗触点表面的氧化层,降低长期不使用产生的接触电阻;同时通过该形状的条缝的设计,把原来靠轭铁与衔铁之间磁间隙来实现的超行程转变为靠动簧片变形来实现,这样可以使产品吸合后更加稳定,随着触点消耗产品电性能也不会发生变化,有效延长产品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上动触点后与推杆配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结构,包括竖向设置的动簧片本体,动簧片本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弹动部1和支撑部2,弹动部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动触点3的安装圆孔4,支撑部2的下端向后弯折形成水平的用于与轭铁连接安装的轭铁安装部5,安装圆孔4的上方设置有前后贯通的横条缝6,安装圆孔4的左侧设置有前后贯通的左侧竖条缝7,安装圆孔4的右侧设置有前后贯通的右侧竖条缝8,左侧竖条缝7和右侧竖条缝8的上端分别与横条缝6的两个端头相连通,左侧竖条缝7的最底端位于安装圆孔4的圆心所在平面的下方,且右侧竖条缝8的长度大于左侧竖条缝7的长度。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右侧竖条缝8与左侧竖条缝7的长度比为2:1。2:1的设计可以使接触点的偏向距离在单一方向上变短,使接触点更接近中心,同时2:1的设计可以使接触点在吸合后获得更合适的触点压力,触点吸合后,动簧连接触点位置会向后变形,变形的距离越靠下就越容易使触点完全吸合。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左侧竖条缝7和右侧竖条缝8的上端分别通过一前后贯通的弧形条缝78与横条缝6的两个端头相连通。通过弧形条缝78实现左侧竖条缝7和右侧竖条缝8的上端分别与横条缝6的两个端头之间的连通,使得整体结构较为圆滑美观。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支撑部2上设置有前后贯通的竖向的腰槽21。腰槽21首先是为了降低动簧片的变形强度,使产品动簧有足够的导电宽度,同时又可以使产品获得较合适的吸合、释放电压;也更利于手工调整吸合、释放电压。开槽后有更大的散热面积,可以增加动簧片的散热,有利于产品寿命。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弹动部1的上方向上凸起设置有用于与推杆9连接安装的推杆安装部11,推杆安装部11的上端向前水平弯折形成限位部111,推杆9上设置有供推杆安装部11向上伸入安装的上下贯通的安装槽91,安装完成后,限位部111勾设在推杆9的上方。传统结构的动簧片与推杆9之间的安装主要依靠推杆安装部11与推杆9上相配合的安装槽91之间的过盈配合来实现,这种安装结构在安装过程中易使推杆9产生毛刺,长期使用会容易使推杆9发生磨损,进而导致两者之间过盈配合的失效,安装稳定性不好,同时容易造成推杆9的上下窜动,本结构通过限位部111实现了动簧片能够稳定安装在推杆9上,同时安装完成后可有效防止了推杆9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上下窜动。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推杆安装部11的两侧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安装凹槽112。通过该安装凹槽112可有效减小推杆9在工作过程中的磨损,确保使用寿命。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弹动部1位于支撑部2之前,弹动部1的下端与支撑部2的上端之间通过一自上而下向后倾斜的连接部10相连接。基于超行程的设计要求考虑。
1.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结构,包括竖向设置的动簧片本体,所述的动簧片本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弹动部和支撑部,所述的弹动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动触点的安装圆孔,所述的支撑部的下端向后弯折形成水平的用于与轭铁连接安装的轭铁安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圆孔的上方设置有前后贯通的横条缝,所述的安装圆孔的左侧设置有前后贯通的左侧竖条缝,所述的安装圆孔的右侧设置有前后贯通的右侧竖条缝,所述的左侧竖条缝和所述的右侧竖条缝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的横条缝的两个端头相连通,所述的左侧竖条缝的最底端位于所述的安装圆孔的圆心所在平面的下方,且所述的右侧竖条缝的长度大于所述的左侧竖条缝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侧竖条缝与所述的左侧竖条缝的长度比为2: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竖条缝和所述的右侧竖条缝的上端分别通过一前后贯通的弧形条缝与所述的横条缝的两个端头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部上设置有前后贯通的竖向的腰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动部的上方向上凸起设置有用于与推杆连接安装的推杆安装部,所述的推杆安装部的上端向前水平弯折形成限位部,所述的推杆上设置有供所述的推杆安装部向上伸入安装的上下贯通的安装槽,安装完成后,所述的限位部勾设在所述的推杆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杆安装部的两侧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安装凹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动簧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动部位于所述的支撑部之前,所述的弹动部的下端与所述的支撑部的上端之间通过一自上而下向后倾斜的连接部相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