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9  100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龙头。



背景技术:

现有饮水机或水源管路的水龙头均为手动结构,使用不便,还容易因不同使用者接触而成为细菌和病毒的传染区域,既影响使用卫生,还会影响水源卫生,进而影响饮用者健康。此外,现有的饮水机和水源管路因不具备电源结构而无法使用电控设备,导致改进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出水部可平移地设置在支架上,以使出水部间距可与对应水源管路间距离匹配,以提升水龙头的适用范围,还能为固接定位电源盒,提升使用卫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包括两独立设置的出水部,所述水龙头包括带支架的电源盒,出水部分置在支架两侧并可水平移动,所述出水部平移并调节其进水口间轴距,以使出水部的进水口可固接在对应水源管路的端口上。通过在支架上设置可平移的出水部来适应不同的水源管路间距,进而有效提升水龙头的使用范围,进而方便对现有水源管路端口进行改造,此外,所述水龙头内自备电源盒,电源盒通过支架固接在出水部上,为出水部开闭提供电能,无需水源管路周边设置外接电源,方便对现有水源管路进行改造升级,并为无接触取水提供电源供给,确保使用者健康和饮用水卫生,提升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出水部包括壳体、穿越所述壳体的水管以及串联在水管上的电磁阀,电磁阀开闭切换,以使水管可在通连状态和断开状态间切换。通过开闭电磁阀实现水管通连状态切换,进而控制水龙头的出水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后侧壁上设有限位块,所述支架的两侧设有长条状的导槽,安装到位后,所述限位块可沿导槽水平滑动。限位块插入导槽,既确保出水部沿预设路径平移,还确保支架与出水部连接稳定,进而确保电源盒能稳定地安装在出水部上,并通过出水部固接在饮水机等水源管路的端口处。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块与壳体连接侧周缘通过限位形成嵌槽,所述导槽的槽口嵌置在所述嵌槽内,以限制限位块脱离导槽。支架呈板状,使得导槽具有较薄的槽壁,安装到位后,槽壁嵌入嵌槽,防止限位块脱离导槽,提升支架与出水部间的连接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块呈竖置的长条状,所述限位块的长度与所述导槽的宽度匹配,所述限位块以横置姿态插入导槽后旋转至竖置状态,以使限位块的两端面与所述导槽的槽壁抵触定位。限位块的宽度小于导槽两对立槽壁间距离,使得限位块能以横置姿态插入导槽并通过旋转切换至竖置姿态来卡置在导槽内,提升支架与出水部间的连接稳定性。

作为优选,水管的进水口处设有活动螺母,水源管路的端口外侧壁上设有与活动螺母匹配的螺纹,安装时,所述水管的进水口与对应水源管路的端口轴向贴合并通过活动螺母密封螺接锁紧。活动螺母可转动地连接在水管的进水口处,水管进水口通过活动螺母与水源管路端口螺接实现密封连接,既方便拆装,还有效确保连接密封性,又对拆装操作空间要求较低。

作为优选,所述水管的进水口处设置有密封圈,安装到位后,所述密封圈被紧密夹持在水管和水源管路间。密封圈被轴向夹持在水管和水源管路间,确保水源密封衔接。

作为优选,所述水管的进水口周缘径向向外延伸线形成定位环,所述活动螺母的连接端端口周缘径向向内延伸形成限位环,在安装时,所述限位环套置在水管上并与定位环抵触限位,以限制活动螺母脱离水管。定位环对限位环起到限位作用,当活动螺母与水源管路螺接锁紧时,限位环能通过定位环推动水管沿其轴向与水源管路端口对齐连接,确保连接密封性。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顶部设有红外组件,以使所述壳体前方区域形成红外感应区。红外组件设置在壳体顶部,使用者在取水时将手移入对应出水部上的红外感应区来开启对应水管,进而实现取水的功能,无需使用者接触水龙头,提升使用卫生性。电池盒能为红外组件提供运行所需电源。

作为优选,所述电源盒呈t形,包括横部和竖部,所述出水部的竖部两侧区域形成供出水部平移的空间。电源盒能有效避让进行平移调整的出水部,使得出水部间距离可调,方便与既有水源管路配合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竖部内设有电池,所述横部顶缘设有与电池电连的充电口,电池可重复充电,使得电池可长期使用,使用者通过充电口向电池充电,既无需外接电源,还无需拆卸更换电池,提升使用便利性。

作为优选,所述横部内设有声控组件,所述横部端面上开设导音孔,所述声控组件通过导音孔接收外界声源指令。声控组件接收外界语音指令,确保使用者不会接触水龙头,确保使用者健康和饮用水卫生。电池为声控组件提供运行所需电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支架上设置可平移的出水部来适应不同的水源管路间距,进而有效提升水龙头的使用范围,进而方便对现有水源管路端口进行改造,此外,所述水龙头内自备电源盒,电源盒通过支架固接在出水部上,为出水部开闭提供电能,无需水源管路周边设置外接电源,方便对现有水源管路进行改造升级,并为无接触取水提供电源供给,确保使用者健康和饮用水卫生,提升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中:1、出水部,2、支架,3、电源盒,4、壳体,5、水管,6、限位块,7、导槽,8、嵌槽,9、活动螺母,10、密封圈,11、定位环,12、限位环,13、充电口,14、导音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由两独立设置的出水部1组成,所述水龙头包括带支架2的电源盒3,出水部1分置在支架2两侧并可水平移动,所述出水部平移并调节其进水口间轴距,以使出水部的进水口可固接在对应水源管路的端口上。现有的水源管路存在间距不可调以及不具备电源的问题,为了方便对现有水源管路进行改造,在支架2上设置可平移的出水部1来适应不同的水源管路间距,进而有效提升水龙头的使用范围,进而方便对现有水源管路端口进行改造,同时,在水龙头上设置电源盒3,使得水龙头具备向声控组件、红外组件以及电磁阀供给电源,使得水龙头具备无接触取水的功能,有效防止水龙头成为细菌和病毒传播的区域,既确保使用者健康,还确保饮用水卫生。

在组装水龙头时,如图2和3所示,首先,将活动螺母9套置在水管5上,方便后续装配;之后,将红外组件、电磁阀以及水管5安装至壳体4内,使得两个出水部1成为可平移的整体结构;再后,将电源盒3通过紧固件固接在支架2中部,使得支架2两侧预留供出水部1安装位移的空间;最后,将出水部1安装至支架2的侧部上,安装时,限位块6横置并在插入导槽7后旋转竖置,使得限位块6被夹持在导槽7的两对立槽壁间,进而使得导槽7槽壁嵌入嵌槽8。

组装到位后,所述电源盒3通过导线与各出水部1电连,导线起到在电源盒3与电磁阀和红外组件间传送电源和控制信号的作用。所述导线为软性线,当出水部1进行平移时,导线会随着电源盒3与出水部1间相对位置变化而发生形变,确保电连稳定性。

在装配水龙头时,首先,调整出水部1间的间距,使得出水部1进水口的轴线间距离与水源管线端口的轴线间距离匹配;之后,将密封圈10贴合至出水部1的进水口端口上;最后,将出水部1进水口轴向对接至水源管路的端口上,并通过活动螺母9螺接锁紧。

装配到位后,水龙头通过活动螺母9固接在水源管路的端口上,所述电源盒3通过支架2固接在出水部1上,有效简化水龙头的装配结构。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出水部1包括壳体4、穿越所述壳体4的水管5以及串联在水管5上的电磁阀,电磁阀开闭切换,以使水管5可在通连状态和断开状态间切换。所述电磁阀串联在水管5上,通过控制电磁阀来使得水管5在通连状态和断开状态间切换。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壳体4后侧壁上设有限位块6,所述支架2的两侧设有长条状的导槽7,安装到位后,所述限位块6可沿导槽7水平滑动。限位块6与壳体4为一体式结构,既确保两者间连接强度,还通过与导槽7配合来对出水部1起到引导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限位块6与壳体4连接侧周缘通过限位形成嵌槽8,所述导槽7的槽口嵌置在所述嵌槽8内,以限制限位块6脱离导槽7。具体地,所述限位块6呈竖置的长条状,所述限位块6的长度与所述导槽7的宽度匹配,所述限位块6以横置姿态插入导槽7后旋转至竖置状态,以使限位块6的两端面与所述导槽7的槽壁抵触定位。导槽7水平贯通地开设在支架2上,所述导槽7的上下两对立槽壁间距离与所述限位块6的长度匹配,使得横置的限位块6能自由插入导槽7并通过旋转至竖置状态后实现与导槽7槽壁卡置定位,既方便拆装和定位,还确保水管出水口朝下设置。

在实际操作中,水管5的进水口处设有活动螺母9,水源管路的端口外侧壁上设有与活动螺母9匹配的螺纹,安装时,所述水管5的进水口与对应水源管路的端口轴向贴合并通过活动螺母9密封螺接锁紧。具体地,所述水管5的进水口周缘径向向外延伸线形成定位环11,所述活动螺母9的连接端端口周缘径向向内延伸形成限位环12,在安装时,所述限位环12套置在水管5上并与定位环11抵触限位,以限制活动螺母9脱离水管5。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水管5的进水口处设置有密封圈10,安装到位后,所述密封圈10被紧密夹持在水管5和水源管路间,所述水管5进水口外缘直径、密封圈10外缘直径以及水源管路端口的外缘直径互为匹配,所述水管5进水口内缘直径、密封圈10内缘直径以及水源管路端口的内缘直径互为匹配,既确保水管5和水源管路配合夹持密封圈10,还通过增加与密封圈10间接触面积来提升密封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减少使用者与水龙头接触,在水龙头内设置了红外组件和声控组件,利用红外组件和声控组件隔空接收外界指令,进而通过电磁阀来控制水管5的出水情况,还无需使用者直接接触水龙头。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壳体4顶部设有红外组件,以使所述壳体4前方区域形成红外感应区。红外组件和出水部1逐一对应设置,当使用者需要取用对应出水部1内水源时,会在对应红外组件的红外感应区内活动,进而触发对应出水部1上的电磁阀。所述横部内设有声控组件,所述横部端面上开设导音孔14,所述声控组件通过导音孔14接收外界声源指令。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电源盒3呈t形,包括横部和竖部,所述出水部1的竖部两侧区域形成供出水部1平移的空间,使得出水部1能在横部两侧下方水平移动。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竖部内设有可充电的电池,所述横部顶缘设有与电池电连的充电口13(如图4所示),使用者可以利用移动电源为电池进行充电,无需铺设外界电源线。所述充电口13为usb接口。


技术特征:

1.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包括两独立设置的出水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龙头包括带支架(2)的电源盒(3),出水部(1)分置在支架(2)两侧并可水平移动,所述出水部(1)平移并调节其进水口间轴距,以使出水部(1)的进水口可固接在对应水源管路的端口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部(1)包括壳体(4)、穿越所述壳体(4)的水管(5)以及串联在水管(5)上的电磁阀,电磁阀开闭切换,以使水管(5)可在通连状态和断开状态间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后侧壁上设有限位块(6),所述支架(2)的两侧设有长条状的导槽(7),安装到位后,所述限位块(6)可沿导槽(7)水平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6)与壳体(4)连接侧周缘通过限位形成嵌槽(8),所述导槽(7)的槽口嵌置在所述嵌槽(8)内,以限制限位块(6)脱离导槽(7)。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6)呈竖置的长条状,所述限位块(6)的长度与所述导槽(7)的宽度匹配,所述限位块(6)以横置姿态插入导槽(7)后旋转至竖置状态,以使限位块(6)的两端面与所述导槽(7)的槽壁抵触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水管(5)的进水口处设有活动螺母(9),水源管路的端口外侧壁上设有与活动螺母(9)匹配的螺纹,安装时,所述水管(5)的进水口与对应水源管路的端口轴向贴合并通过活动螺母(9)密封螺接锁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5)的进水口处设置有密封圈(10),安装到位后,所述密封圈(10)被紧密夹持在水管(5)和水源管路间;或者,所述水管(5)的进水口周缘径向向外延伸线形成定位环(11),所述活动螺母(9)的连接端端口周缘径向向内延伸形成限位环(12),在安装时,所述限位环(12)套置在水管(5)上并与定位环(11)抵触限位,以限制活动螺母(9)脱离水管(5)。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顶部设有红外组件,以使所述壳体(4)前方区域形成红外感应区。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盒(3)呈t形,包括横部和竖部,所述出水部(1)的竖部两侧区域形成供出水部(1)平移的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竖部内设有电池,所述横部顶缘设有与电池电连的充电口(13);或者,所述横部内设有声控组件,所述横部端面上开设导音孔(14),所述声控组件通过导音孔(14)接收外界声源指令。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距方便调节的无触式出水龙头。现有水源管路端口存在改造困难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包括两独立设置的出水部,所述水龙头包括带支架的电源盒,出水部分置在支架两侧并可水平移动,所述出水部平移并调节其进水口间轴距,以使出水部的进水口可固接在对应水源管路的端口上。通过在支架上设置可平移的出水部来适应不同的水源管路间距,进而有效提升水龙头的使用范围,进而方便对现有水源管路端口进行改造,此外,所述水龙头内自备电源盒,电源盒通过支架固接在出水部上,为出水部开闭提供电能,无需水源管路周边设置外接电源,方便对现有水源管路进行改造升级,并为无接触取水提供电源供给,确保使用者健康和饮用水卫生,提升使用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胡根龙;赵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澳成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31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