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20  96


本实用新型属于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种旋转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各种电子产品己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提供使用者更加多样化的功能性选择。这些电子产品的功能性选择,常须借由电子产品的周边输入装置,让使用者可通过周边输入装置进行指令的输入与操作。

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尤其是智能穿戴领域,产品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往往有多个按键排列在产品的外面,如近来新兴的户外运动设备运动手表,为实现手表的多功能,设置有多个按键,且按键在外壳上的布局,通常有2-5个按键,按键排布在周边,结构复杂且按键繁多,在使用时操作不便,并且由于按键增多导致产品结构变大,占用的空间大,成本提高,不利于电子产品的轻、薄、短、小的发展方向。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问题,提出一种旋转按键结构,用于实现旋转按键结构的多功能操作,有利于减少按键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有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旋转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按键,其具有一体设置的旋帽和按键柱;

巴管,其套设在所述按键柱的外侧;

支架,其与所述按键柱之间设有用于实现同步旋转的周向限位结构;

电路板,其位于所述支架的下方,所述电路板设有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触点;

所述支架的下端面设有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设有向下凸起的、且可与所述电触点相匹配连接的弹片触点。

进一步的,所述周向限位结构为在支架的上端设有内端面为非圆的限位凹槽、在所述按键柱的下端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槽相匹配的限位柱部,所述限位柱部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按键柱具有按键本体、设在所述按键本体下端的限位柱部,所述按键本体的下端与所述限位柱部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所述限位凹槽的上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按键柱的外侧套设有用于所述旋转按键复位的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按键柱与巴管围设的容纳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套设在所述按键柱外侧的垫片,所述旋帽位于所述按键柱的顶部,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垫片和旋帽之间。

进一步的,在所述按键柱的外圆周开设有卡簧凹槽,所述卡簧凹槽内装配有卡簧,所述卡簧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卡簧凹槽的径向尺寸,所述巴管的下端位于所述卡簧的前侧。

进一步的,所述旋帽具有与所述按键柱连接设置的旋帽本体、沿所述旋帽本体的边缘向下折弯延伸的手旋部,所述手旋部包覆在所述巴管的外侧。

基于上述的旋转按键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旋转按键结构的电子设备,用于实现按键的多功能操作,有利于减少按键的数量,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一种电子设备,具有壳体、装配在所述壳体的上述的旋转按键结构。

进一步的,在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旋转按键结构位于所述安装孔内,在所述安装孔的上端设有向外延伸第一限位台,所述旋帽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台处。

进一步的,所述巴管的外侧设有向外延伸设置的外沿,所述外沿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台处。

进一步的,在所述外壳内设有用于固定电路板的固定支架,在所述固定支架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阻尼柱,在所述支架设有向外延伸设置的限位沿,在所述限位沿上间隔设有多个与所述阻尼柱相配的档位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可以实现旋转按键结构的多功能操作,有利于减少按键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有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通过设置周向限位结构,实现支架与旋转按键的同步旋转,可以实现弹片触点与电路板上不同功能的电触点的对应,并通过金属弹片实现电路的连接;通过向下按压旋转按键,用于实现弹片触点与电触点的接触,实现电路的导通,实现对应的功能。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旋转按键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装配后旋转按键结构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旋转按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支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电路板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电路板安装到固定支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支架与阻尼柱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以靠近旋转按键轴线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以旋转按键按压的方向为“下”,反之为“上”。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旋转按键结构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智能手表具有壳体100、位于壳体100内的电池20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的电子设备。

一种旋转按键结构包括:旋转按键10、巴管20、支架30和电路板40,旋转按键10具有一体设置的旋帽11和按键柱12,可以实现旋转和上下方向的按压移动;巴管20套设在按键柱12的外侧,实现对于旋转按键10的安装和限位;支架30与按键柱12之间设有用于实现同步旋转的周向限位结构,在旋转按键10旋转时可以带动支架30一起同步旋转;电路板40位于支架30的下方,电路板40设有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触点41;支架30的下端面设有金属弹片35,金属弹片35设有向下凸起的弹片触点351,弹片触点351可与电触点41相匹配连接。可以实现旋转按键结构的多功能操作,有利于减少按键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有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通过设置周向限位结构,实现支架30与旋转按键10的同步旋转,可以实现弹片触点351与电路板40上不同功能的电触点41的对应,并通过金属弹片35实现电路的连接;通过向下按压旋转按键10,用于实现弹片触点351与电触点41的接触,实现电路的导通,实现对应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电路板40优选设置为fpc板,多个电触点42为周向间隔设置,设置径向相对的两个电触点42位于同一电路中,在金属弹片35上的同一电路中的两个弹片触点351的连线通过旋转按键10的轴线,通过旋转旋转按键10,进而带动支架30同步旋转,使得两个弹片触点351与两个电触点42向对应,在按压旋转按键10后,使得电路被连接。

参见图5和图6所示,支架30具有支架本体31和支架30的上端设有内端面为非圆的限位凹槽32,在支架本体31设有向外延伸设置的限位沿312,在限位沿312上间隔设有多个档位槽313。

参见图3和图4所示,旋转按键10具有按键柱12和设置在按键柱12上端的旋帽11,按键柱12具有按键本体121、设在按键本体121下端的限位柱部122;旋帽11具有与按键柱12连接设置的旋帽本体111、沿旋帽本体111的边缘向下折弯延伸的手旋部112。按键本体121的下端与限位柱部122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123,限位凹槽32的上部位于第一限位槽123内。手旋部112包覆在巴管20的外侧。

为了实现旋转按键10与支架30的同步旋转,旋转按键10与支架30之间的周向限位结构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本实施例中,周向限位结构为在支架30的上端设有内端面为非圆的限位凹槽32、在按键柱12的下端设有与限位凹槽32相匹配的限位柱部122,限位柱部122位于限位凹槽32内。通过设置限位凹槽32的内端面为非圆结构,限位柱部122的外端面为相匹配的非圆结构,使得旋转按键10旋转时,可以带动支架30一起同步旋转。

为了实现在旋转按键10向上复位后,支架30也向上移动,使得两个弹片触点351与两个电触点42分离,可以设置金属弹片35具有推动支架30向上移动复位的功能,或者设置按键柱12与支架30之间固定设置,如设置限位柱部122与限位凹槽32过盈配合,使得在旋转按键10向上移动复位时,可以带动支架30向上移动。

按键柱12的外侧套设有用于旋转按键10复位的弹簧15,弹簧15位于按键柱12与巴管20围设的容纳腔29内,容纳腔29为具有上敞口的环形腔。容纳腔29内还设有套设在按键柱12外侧的垫片16,弹簧16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垫片60和旋帽11之间。弹簧50的下端与垫片16接触,将弹簧的弹力作用到垫片16上,进而通过垫片16传递到巴管20上,实现旋转按键10向下按压时弹簧15的储能,有利于实现旋转按键10的自动复位。

在按键柱12的外圆周开设有卡簧凹槽123,卡簧凹槽123内装配有卡簧17,卡簧17的径向尺寸大于卡簧凹槽123的径向尺寸,也就是卡簧17一部分位于卡簧凹槽123内,一部分向外伸出卡簧凹槽123;巴管20的下端位于卡簧17的前侧,实现对于旋转按键10向上移动的限位。

在智能手表的壳体100上开有安装孔101,旋转按键结构安装在安装孔101处,电路板40固定在电池支架200上;在安装孔101的上端设有向外延伸第一限位台102,旋帽11位于第一限位台102处。巴管20的外侧设有向外延伸设置的外沿21,外沿21位于第一限位台102处,限定了巴管20向下方向的移动,巴管20固设在安装孔101内。

在电池支架200上用于固定电路板40的固定支架201,在固定支架201设有相对设置的、且向上延伸的两个阻尼柱202;支架30上设有向外延伸设置的限位沿312,在限位沿312上间隔设有多个档位槽313,档位槽313与阻尼柱202相配;通过旋转于旋转按键10,可以使得阻尼柱202依次与不同的多个档位槽313配合,也就是使得旋转于旋转按键10具有相应的旋转停止的位置,实现按键的不同功能。通过旋转旋转按键10,可以实现旋转动作,带动支架30实现智能手表不同功能电路的切换;按压旋转按键10可以实现上下方向运动,使得弹片触点351与电触点41的接触,使得电路的连通,实现相对应的功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旋转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按键,其具有一体设置的旋帽和按键柱;

巴管,其套设在所述按键柱的外侧;

支架,其与所述按键柱之间设有用于实现同步旋转的周向限位结构;

电路板,其位于所述支架的下方,所述电路板设有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触点;

所述支架的下端面设有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设有向下凸起的、且可与所述电触点相匹配连接的弹片触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限位结构为在支架的上端设有内端面为非圆的限位凹槽、在所述按键柱的下端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槽相匹配的限位柱部,所述限位柱部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柱的外侧套设有用于所述旋转按键复位的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按键柱与巴管围设的容纳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套设在所述按键柱外侧的垫片,所述旋帽位于所述按键柱的顶部,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垫片和旋帽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旋转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按键柱的外圆周开设有卡簧凹槽,所述卡簧凹槽内装配有卡簧,所述卡簧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卡簧凹槽的径向尺寸,所述巴管的下端位于所述卡簧的前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旋转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帽具有与所述按键柱连接设置的旋帽本体、沿所述旋帽本体的边缘向下折弯延伸的手旋部,所述手旋部包覆在所述巴管的外侧。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装配在所述壳体的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旋转按键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旋转按键结构位于所述安装孔内,在所述安装孔的上端设有向外延伸第一限位台,所述旋帽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台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巴管的外侧设有向外延伸设置的外沿,所述外沿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台处。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固定电路板的固定支架,在所述固定支架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阻尼柱,在所述支架设有向外延伸设置的限位沿,在所述限位沿上间隔设有多个与所述阻尼柱相配的档位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所述旋转按键结构包括:旋转按键,其具有一体设置的旋帽和按键柱;巴管,其套设在所述按键柱的外侧;支架,其与所述按键柱之间设有用于实现同步旋转的周向限位结构;电路板,其设有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触点;所述支架的下端面设有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设有向下凸起的弹片触点。可以实现旋转按键结构的多功能操作,有利于减少按键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有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实现支架与旋转按键的同步旋转,可以实现弹片触点与电路板上不同功能的电触点的对应,并通过金属弹片实现电路的连接;通过向下按压旋转按键,用于实现弹片触点与电触点的接触,实现电路的导通,实现对应的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栾庆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1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