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
背景技术:
淡水资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它是由江河及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组成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只有百分之三的水是淡水,所有陆地生命归根结底都依赖于淡水,它决定着地球上生命的分布,水蒸气从海面升起,被气流夹带到内陆,随着海拔提高,汇聚成云层降雨,这也是淡水基本来源之一,溪流汇聚奔腾大河,雕凿出自然界奇观,河流沿岸提供了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孕育着物种丰富的物种,无论高山,还是湖底,有淡水的地方就有生命。
不过,水已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进入21世纪,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据统计,2010年全国总供水量为6200~6500亿立方米,相应的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近1000亿立方米。203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10000亿立方米,全国将缺水4000~4500亿立方米。
因此,雨水回收利用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雨水回收时,由于雨水净化不彻底,往往影响雨水的存储,导致雨水只能够进行短时间的存储,而无法长时间保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雨水由于净化不彻底导致不能够长时间存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包括:
集水单元:用于收集雨水;
过滤单元:设置在地面以下,与集水单元之间连接有集水管,集水管将集水单元收集的雨水输送至过滤单元,过滤单元的底壁开设有通孔,通孔处设置有开关结构;
过滤结构:固定在过滤单元中,包括至少一层过滤层;
净化单元:设置在地面以下,且设置在过滤单元的一侧的下方,净化单元与过滤单元的开关结构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试剂添加结构:设置在净化单元的上方,包括用于容纳试剂的漏斗、设置在漏斗下端且与漏斗下端开口连通的水平通道,水平通道开设有与净化单元连通的连通口,漏斗下端开口设置在连通口的左侧,水平通道中设置有移动块和与移动块连接的第一电动推杆,自然状态下,第一电动推杆伸出,移动块的右端位于漏斗下端开口的左侧;
储水单元:设置在地面以下,且设置在净化单元的右侧,储水单元与净化单元之间通过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水泵,第一水泵用于将净化单元中的雨水泵送至储水单元,储水单元中设置有第二水泵,第二水泵将储水单元中的水泵送至地面;
过滤单元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初步过滤,经过过滤后的雨水进入净化单元,第一电动推杆缩回,移动块在水平通道中从左向右移动,将漏斗漏至水平通道的试剂推送至连通口,并从连通口落入净化单元对净化单元中的雨水进行净化,此时移动块的远离第一电动推杆的一端封堵漏斗下端开口。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能够有效的实现雨水的收集,不仅如此,过滤单元能够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初步过滤,过滤掉雨水中的杂质,接着,净化单元能够对过滤后的雨水在添加的试剂的作用下进行进一步的净化,使收集的雨水能够得到充分的净化,从而能够延长雨水的储存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网、砂砾层、活性炭层、第二过滤网。
有益效果:保证过滤单元对收集的雨水具有较佳的过滤效果。
所述通孔的一侧开设有开口朝向通孔的凹槽,所述开关结构包括凹槽中固定设置有第二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的端部固定设置有挡板,第二电动推杆伸出,挡板封堵通孔,第二电动推杆缩回,通孔打开。
有益效果:当电动推杆伸出时,挡板封堵通孔,此时雨水暂时收集在过滤单元中;当电动推杆缩回时,挡板跟着电动推杆同时缩回,此时通孔打开,暂时存储在过滤单元中的雨水进入净化单元中,方便实现过滤单元与净化单元之间的通断。
所述净化单元的底壁与储水单元的底壁均开设有排污口,排污口与排污管道连通。
有益效果:方便净化单元中的杂质以及储水单元中的杂质的排出。
所述过滤单元的上部、净化单元的上部、储水单元的上部均开设有溢流口,溢流口与市政管网连通。
有益效果:当过滤单元中的雨水充满时,雨水能够能够从溢流口排向市政管网,避免出现雨水溢出的问题;当净化单元中的雨水充满时,雨水能够从溢流口排向市政管网;当储水单元中的雨水充满时,雨水能够从溢流口排向市政管网。
所述集水单元设置在建筑物顶部,包括铺设在建筑物顶部的蓄水板。
有益效果:方便蓄水板的铺设,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有效的雨水收集。
所述试剂为絮凝剂和消毒剂。
有益效果:方便实现净化单元中雨水的杂质形成絮状物以及消毒。
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设置在地面下的过滤池,所述净化单元包括设置在地面下的净化池,所述储水单元包括设置在地面下的储水池。
有益效果:使过滤单元、净化单元以及储水单元的结构设置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中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集水单元;2-集水管;3-建筑物;4-过滤池;5-过滤结构;6-开关结构;7-净化池;8-漏斗;9-水平通道;10-移动块;11-第一电动推杆;12-漏斗下端开口;13-连通口;14-储水池;15-第一排污口;16-第二排污口;17-排污管;18-第一溢流口;19-第二溢流口;20-第三溢流口;21-市政管网;22-第一过滤网;23-砂砾层;24-活性炭层;25-第二过滤网;26-通孔;27-挡板;28-第二电动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集水单元1、过滤单元、净化单元以及储水单元,其中,集水单元1来收集雨水,过滤单元用来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净化单元用来对过滤后的雨水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储水单元用来对净化后的雨水进行存储,通过该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能够实现雨水的收集以及较长时间的存储,使雨水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用来灌溉绿植、喷洒路面等。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集水单元1设置在建筑物3顶部,具体的是在建筑物3顶部铺设蓄水板。从而能够保证集水单元1结构设置简单的同时还能够起到有效集水的作用。
沿着建筑物3固定设置有与集水单元1连通的集水管2,集水管2的下端与过滤单元连通设置,集水管2将集水单元1收集的雨水输送给过滤单元。具体的,过滤单元包括设置在地面下的过滤池4,过滤池4中固定设置有过滤结构5,过滤池4的底壁开设有通孔26,通孔26处设置有能够开启和关闭通孔26的开关结构6。在底壁上,通孔26的一侧开设开口朝向通孔26的凹槽,开关结构6包括固定在凹槽中的第二电动推杆28和与第二电动推杆28的伸缩端固定连接的挡板27,当第二电动推杆28伸出时,挡板27随着第二电动推杆28的伸缩端伸出凹槽,挡板27封堵通孔26且与通孔26密封配合;当第二电动推杆28缩回时,挡板27随着第二电动推杆28的伸缩端缩回凹槽,挡板27离开通孔26,通孔26被打开。自然状态下,第二电动推杆28处于伸出状态,挡板27封堵通孔26,雨水经过过滤池4时,会在过滤池4中进行短暂的存储。
过滤结构5固定在过滤池4的中上部,过滤结构5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网22、砂砾层23、活性炭层24、第二过滤网25,当集水单元1收集的雨水从集水管2流下时,雨水会直接进入过滤池4,并且直接经过过滤池4中的过滤单元,经过过滤单元的过滤,雨水中的较大的杂质将会被过滤出来,过滤单元的设置保证了过滤池4具有较佳的过滤效果。
在地面下还设置有净化单元,净化单元设置在过滤单元的右侧且位于过滤单元的下方,净化单元包括净化池7,净化池7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在过滤池4下部的通孔26上。在净化单元的上方设置有试剂添加结构,试剂添加结构也设置在地面以下,包括容纳试剂的漏斗8,设置在漏斗8下端且与漏斗下端开口12连通设置的水平通道9,水平通道9开设有与净化单元连通的连通口13,漏斗下端开口12设置在连通口13的左侧,且漏斗下端开口12设置在水平通道9的上部,连通口13开设在水平通道9的下部,水平通道9中固定有第一电动推杆11以及与第一电动推杆11的伸缩端固定连接的移动块10,移动块10与水平通道9适配且与水平通道9滑动适配,第一电动推杆11固定在水平通道9的右端,自然状态下,第一电动推杆11伸出,移动块10的右端位于漏斗下端开口12的左侧,当第一电动推杆11缩回时,移动块10从左向右移动,以将从漏斗下端开口12落入水平通道9中的试剂推入连通口13,然后从连通口13落入净化池7中,实现净化池7中雨水的净化,当第一电动推杆11完全缩回时,移动块10封堵漏斗下端开口12,从而避免在将试剂推向连通口13时漏斗8中的试剂落入水平通道9中。本实施例中,试剂为絮凝剂和消毒机。
储水单元设置在地面以下,且储水单元设置在净化池7和试剂添加结构的右侧,储水单元包括储水池14,储水池14的底部与净化池之间通过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水泵和第三开关阀(图中未显示),第一水泵将净化池7中的雨水泵送至储水单元中,储水单元中设置有第二水泵,在需要时,第二水泵将储水单元中存储的雨水泵送至地面进行绿植灌溉、喷洒路面等。
为了方便净化池7中的杂质以及储水池14中的杂质的排出,在净化池7的底壁开设有第一排污口15,第一排污口15处设置有第一开关阀(图中未显示),在储水池14的底壁开设有第二排污口16,第二排污口16处设置第二开关阀(图中未显示),第一排污口15与第二排污口16与排污管17道连通,用于将杂质排出净化池7和储水池14。
为了避免过滤池4中的雨水溢出,在过滤池4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溢流口18,第一溢流口18与市政管网21连通,当过滤池4中的雨水蓄满后,会从第一溢流口18溢流至市政管网21,第一溢流口18处设置有单向阀(图中未显示);为了避免净化池7中的雨水溢出,在净化池7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溢流口19,第二溢流口19与市政管网21连通,当净化池7中的雨水蓄满后,会从第二溢流口19溢流至市政管网21,第二溢流口19处设置有单向阀(图中未显示);为了避免储水池14中的雨水溢出,在储水池14的上部设置有第三溢流口20,第三溢流口20与市政管网21连通,当储水池14中的雨水蓄满后,会从第三溢流口20溢流至市政管网21,第三溢流口20处设置有单向阀(图中未显示)。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电动推杆11、第二电动推杆28控制连接,控制器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对第一电动推杆11以及第二电动推杆28的伸缩进行控制,从而控制过滤池4与净化池7之间的通断、以及向净化池7中是否添加试剂。不仅如此,控制器还分别与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控制连接;控制器还分别与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第三开关阀控制连接,控制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第三开关阀的开启和关闭。
下雨天时,建筑物3顶部的集水单元1对雨水进行收集,然后通过集水管2输送至过滤池4中,经过过滤单元的初步过滤并在过滤单元中进行短暂的存储,经过固定的时间段,控制器控制第二电动推杆28缩回,过滤池4底壁的通孔26打开,过滤池4经过初步过滤的雨水流入净化池7中,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二电动推杆28伸出,过滤池4底壁的通孔26关闭,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推杆11缩回,第一电动推杆11的伸缩端带着移动块10从左向右沿着水平通道9移动,从而移动块10的右端将从漏斗下端开口12漏至水平通道9中的试剂送至连通口13,然后从连通口13落入净化池7,此时,移动块10对漏斗下端开口12封堵,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推杆11伸出,第一电动推杆11的伸缩端推着移动块10从右向左移动,直至移动块10的右端位于漏斗下端开口12的左侧。试剂对净化池7中的雨水进行进一步的净化,然后被第一水泵泵送至储水池14中,当需要的时候,再由第二水泵泵送地面以上进行绿植灌溉等。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网、砂砾层、活性炭层、第二过滤网;其他实施例中,过滤结构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网、砂砾层、第二过滤网;或者过滤结构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网、活性炭层、第二过滤网。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净化单元的底壁与储水单元的底壁均开设有排污口,排污口与排污管道连通;其他实施例中,净化单元的底壁与储水单元的底壁上均不开设排污口,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对净化单元以及储水单元进行清洁。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单元的上部、净化单元的上部、储水单元的上部均开设有溢流口,溢流口与市政管网连通;其他实施例中,过滤单元的上部、净化单元的上部、储水单元的上部均不设置溢流口,而在过滤单元的上部、净化单元的上部、储水单元的上部分别设置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控制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集水单元设置在建筑物顶部,包括铺设在建筑物顶部的蓄水板;其他实施例中,集水单元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集水槽。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试剂为絮凝剂和消毒剂;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试剂还可以为其他试剂。
1.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集水单元:用于收集雨水;
过滤单元:设置在地面以下,与集水单元之间连接有集水管,集水管将集水单元收集的雨水输送至过滤单元,过滤单元的底壁开设有通孔,通孔处设置有开关结构;
过滤结构:固定在过滤单元中,包括至少一层过滤层;
净化单元:设置在地面以下,且设置在过滤单元的一侧的下方,净化单元与过滤单元的开关结构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试剂添加结构:设置在净化单元的上方,包括用于容纳试剂的漏斗、设置在漏斗下端且与漏斗下端开口连通的水平通道,水平通道开设有与净化单元连通的连通口,漏斗下端开口设置在连通口的左侧,水平通道中设置有移动块和与移动块连接的第一电动推杆,自然状态下,第一电动推杆伸出,移动块的右端位于漏斗下端开口的左侧;
储水单元:设置在地面以下,且设置在净化单元的右侧,储水单元与净化单元之间通过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水泵,第一水泵用于将净化单元中的雨水泵送至储水单元,储水单元中设置有第二水泵,第二水泵将储水单元中的水泵送至地面;
过滤单元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初步过滤,经过过滤后的雨水进入净化单元,第一电动推杆缩回,移动块在水平通道中从左向右移动,将漏斗漏至水平通道的试剂推送至连通口,并从连通口落入净化单元对净化单元中的雨水进行净化,此时移动块的远离第一电动推杆的一端封堵漏斗下端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网、砂砾层、活性炭层、第二过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通孔的一侧开设有开口朝向通孔的凹槽,所述开关结构包括凹槽中固定设置有第二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的端部固定设置有挡板,第二电动推杆伸出,挡板封堵通孔,第二电动推杆缩回,通孔打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净化单元的底壁与储水单元的底壁均开设有排污口,排污口与排污管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过滤单元的上部、净化单元的上部、储水单元的上部均开设有溢流口,溢流口与市政管网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集水单元设置在建筑物顶部,包括铺设在建筑物顶部的蓄水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试剂为絮凝剂和消毒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用模块式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设置在地面下的过滤池,所述净化单元包括设置在地面下的净化池,所述储水单元包括设置在地面下的储水池。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