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20  95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框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物在建造完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其混凝土结构会在工程完成数月甚至一年之后发生收缩或者扩张。基础底板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建筑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

在现实中往往由于工艺、施工控制、加固方式、收口材料本身的特点等众多因素,导致后期建筑主体可能出现开裂、渗漏、接口高低不平等质量问题,该类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严重的也可影响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因而,设计建造高质量的基础底板后浇带,对保证建筑使用具有深远意义。

在基础底板结构施工中后浇带处钢筋层数多、水平布置密,模板支设较难,混凝土施工缝凿毛清理工程量巨大,难以优质高效、高质、快速地完成后浇带结构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其结构设置科学合理,能够优质高效、高质、快速地完成后浇带结构施工。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包括多个框架单元,所述框架单元包括:

多个竖直支撑杆,所述竖直支撑杆竖直设置,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下端固定插设于基槽的底部;

第一水平支撑架和第二水平支撑架,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固定设置于多个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上部,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固定设置于多个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下部;

分隔层,所述分隔层固定设置于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竖直支撑杆之间,所述分隔层位于基槽和混凝土结构之间,所述分隔层为快易收口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竖直支撑杆、第一水平支撑架和第二水平支撑架架起框架结构的主体,在其中两个相邻的竖直支撑杆之间通过设置有分隔层来进行空间分隔,防止混凝土外溢到基槽内,具有结构设置科学合理的优点,有助于优质高效、高质、快速地完成后浇带结构施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分别包括多个交错设置的钢筋。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多个交错设置的钢筋形成第一水平支撑架和第二水平支撑架,以更好地为后续的加强层提供支撑。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竖直支撑杆包括第一竖直支撑杆、第二竖直支撑杆、第三竖直支撑杆和第四竖直支撑杆;

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设置于基槽内靠近混凝土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四竖直支撑杆设置于基槽内远离混凝土结构的一侧;

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堵漏加密筋,所述堵漏加密筋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分隔层设置于所述堵漏加密筋和混凝土结构之间,所述堵漏加密筋用于为所述分隔层提供支撑力。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方面,通过将第一竖直支撑杆、第二竖直支撑杆、第三竖直支撑杆和第四竖直支撑杆的下端固定插设于基槽的底部,从而达到更好的支撑效果;另一方面,在第一竖直支撑杆和第二竖直支撑杆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堵漏加密筋,通过堵漏加密筋能够为分隔层提供支撑力,防止在分隔层浇筑混凝土结构的过程中破裂。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侧面连接杆;

所述侧面连接杆包括第一侧面连接杆、第二侧面连接杆和第三侧面连接杆,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杆、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杆和所述第三侧面连接杆沿水平方向设置;

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四竖直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三侧面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之间。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侧面连接杆、第二侧面连接杆和第三侧面连接杆,使得框架结构的强度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止水钢板;

所述止水钢板包括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所述第一侧面板和所述第二侧面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所组成的平面的两侧,所述第一侧面板和所述第二侧面板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分隔层的隔层间隙。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有止水钢板,防止基槽底部土壤中的水份上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面板包括第一水平止水板和第一倾斜止水板,所述第一水平止水板和所述第一倾斜止水板为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倾斜止水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平止水板的侧边上,所述第一水平止水板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倾斜止水板倾斜向下设置;

所述第二侧面板包括第二水平止水板和第二倾斜止水板,所述第二水平止水板和所述第二倾斜止水板为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倾斜止水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止水板的侧边上,所述第二水平止水板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倾斜止水板倾斜向下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水平止水板和第一倾斜止水板形成第一侧面板,通过第二水平止水板和第二倾斜止水板形成第二侧面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形成一个开口朝下的结构,防水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的底部还设置有多个垫块,所述垫块位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与基槽的底部之间。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第二水平支撑架与基槽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垫块,通过垫块能够提高整个框架结构的抗压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之间还设置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的上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所述支撑筋的下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第一水平支撑架和第二水平支撑架之间还设置有支撑筋,通过支撑筋能够提高整个框架结构的抗压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

分隔龙骨,所述分隔龙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上,所述分隔龙骨的其中一个侧面抵接于混凝土结构。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整个框架结构的上方,通过分隔龙骨分隔基槽和混凝土结构,防止混凝土外溢到基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支撑杆、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为钢筋。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钢筋作为竖直支撑杆、第一水平支撑架和第二水平支撑架,具有强度高、成本低和取材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的第一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的第二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中止水钢板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第一水平支撑架101、第二水平支撑架102、分隔层103、第一竖直支撑杆104、第二竖直支撑杆105、第三竖直支撑杆106、第四竖直支撑杆107、堵漏加密筋108、侧面连接杆109、混凝土结构110;

止水钢板201、第一侧面板202、第二侧面板203、第一水平止水板204、第一倾斜止水板205、第二水平止水板206、第二倾斜止水板207、分隔龙骨20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在现实中往往由于工艺、施工控制、加固方式、收口材料本身的特点等众多因素,导致后期建筑主体可能出现开裂、渗漏、接口高低不平等质量问题,该类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严重的也可影响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因而,设计建造高质量的基础底板后浇带,对保证建筑使用具有深远意义。基础底板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建筑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

在基础底板结构施工中后浇带处钢筋层数多、水平布置密,模板支设较难,在浇筑混凝土时,一旦混凝土出现外溢,后浇带处的钢筋层会给施工缝凿毛清理工程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因此,现有技术中,难以优质高效、高质、快速地完成后浇带结构施工。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包括多个框架单元。一般而言,根据基槽的尺寸大小,可对应设置有多个框架单元,各个框架单元的结构完全相同。以下以单个框架单元为例,说明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的具体结构。

所述框架单元包括多个竖直支撑杆、一个第一水平支撑架101、一个第二水平支撑架102和一个分隔层103。具体地,所述竖直支撑杆竖直设置,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下端固定插设于基槽的底部;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101固定设置于多个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上部,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102固定设置于多个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下部;所述分隔层103固定设置于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竖直支撑杆之间,所述分隔层103位于基槽和混凝土结构110之间,所述分隔层103为快易收口网。具体地,所述竖直支撑杆、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101和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102为钢筋。采用钢筋作为竖直支撑杆、第一水平支撑架101和第二水平支撑架102,具有强度高、成本低和取材方便等优点。

所谓基槽,是在浇筑形成基础底板后浇带之前,设置于建筑主体旁边的低于地面的结构,其实质上是挖设在建筑主体结构边上的坑。所谓混凝土结构110,是指建筑主体上通过混凝土浇筑而形成的结构。基槽和混凝土结构110,均为现有技术的施工现场所常见、常用的术语。

现有技术一般只是通过模板分隔来基槽和混凝土结构110,即设置有多个模板,通过多个模板的并排设置,为未成型的混凝土提供一定支撑力,在用混凝土浇筑成建筑主体结构的混凝土结构110时,防止未成型的混凝土外溢到基槽。然后,这样的结构并不能有效支撑混凝土,而且,相邻模板之间的缝隙通常较大,这会导致混凝土从这些缝隙处进入基槽。

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竖直支撑杆、第一水平支撑架101和第二水平支撑架102架起框架结构的主体,在其中两个相邻的竖直支撑杆之间通过设置有分隔层103来进行空间分隔,防止混凝土外溢到基槽内,具有结构设置科学合理的优点,有助于优质高效、高质、快速地完成后浇带结构施工。

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101和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102分别包括多个交错设置的钢筋。在架设完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后,还需要在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上设置有加强层。所谓加强层,是指通过混凝土在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上形成有薄薄一层封盖层,防止外界的杂物进入基槽内。对应地,加强层设置于第一水平支撑架101的上方,而第二水平支撑架102则位于整个框架结构的底部。因此,通过多个交错设置的钢筋形成第一水平支撑架101和第二水平支撑架102,以更好地为后续的加强层提供支撑。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框架单元中,可设置有多个竖直支撑杆。优选地,多个所述竖直支撑杆包括第一竖直支撑杆104、第二竖直支撑杆105、第三竖直支撑杆106和第四竖直支撑杆107。

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104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105设置于基槽内靠近混凝土结构110的一侧,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106和所述第四竖直支撑杆107设置于基槽内远离混凝土结构110的一侧;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104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105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堵漏加密筋108,所述堵漏加密筋108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分隔层103设置于所述堵漏加密筋108和混凝土结构110之间,所述堵漏加密筋108用于为所述分隔层103提供支撑力。

一方面,通过将第一竖直支撑杆104、第二竖直支撑杆105、第三竖直支撑杆106和第四竖直支撑杆107的下端固定插设于基槽的底部,在一个框架单元中提供四个支撑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支撑效果。另一方面,用快易收口网制成的分隔层103,其自身的强度不够支撑混凝土的重量,因此,在第一竖直支撑杆104和第二竖直支撑杆105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堵漏加密筋108,通过堵漏加密筋108能够为分隔层103提供支撑力,防止在分隔层103浇筑混凝土结构110的过程中破裂。

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地,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侧面连接杆109;所述侧面连接杆109包括第一侧面连接杆、第二侧面连接杆和第三侧面连接杆,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杆、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杆和所述第三侧面连接杆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105和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106之间,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106和所述第四竖直支撑杆107之间,所述第三侧面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105和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106之间。通过第一侧面连接杆、第二侧面连接杆和第三侧面连接杆,使得框架结构的强度更高。在实施本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可根据实现情况设置数量、方向不相同的第一侧面连接杆、第二侧面连接杆和第三侧面连接杆,只要能够实现提高框架结构强度的目的即可。

在基槽的底部是土壤结构,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土壤结构中可能会渗出大量的水,而这些水的上渗,会对建筑造成一定的损坏。

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地,为了防止上渗水损坏建筑结构,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止水钢板201。具体地,所述止水钢板201包括第一侧面板202和第二侧面板203,所述第一侧面板202和所述第二侧面板20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104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105所组成的平面的两侧,所述第一侧面板202和所述第二侧面板203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分隔层103的隔层间隙。通过设置有止水钢板201,防止基槽底部土壤中的水份上渗,从而更好地保护建筑结构。

如图3所示,具体地,所述第一侧面板202包括第一水平止水板204和第一倾斜止水板205,所述第一水平止水板204和所述第一倾斜止水板205为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倾斜止水板205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平止水板204的侧边上,所述第一水平止水板204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倾斜止水板205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二侧面板203包括第二水平止水板206和第二倾斜止水板207,所述第二水平止水板206和所述第二倾斜止水板207为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倾斜止水板207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止水板206的侧边上,所述第二水平止水板206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倾斜止水板207倾斜向下设置。通过第一水平止水板204和第一倾斜止水板205形成第一侧面板202,通过第二水平止水板206和第二倾斜止水板207形成第二侧面板203,第一侧面板202和第二侧面板203形成一个开口朝下的结构,防水效果更好。

优选地,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102的底部还设置有多个垫块,所述垫块位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102与基槽的底部之间;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101和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102之间还设置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的上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101,所述支撑筋的下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102。在第二水平支撑架102与基槽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垫块,通过垫块能够提高整个框架结构的抗压能力。在第一水平支撑架101和第二水平支撑架102之间还设置有支撑筋,通过支撑筋能够提高整个框架结构的抗压能力。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分隔龙骨208,所述分隔龙骨208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101上,所述分隔龙骨208的其中一个侧面抵接于混凝土结构110。采用快易收口网所形成的分隔层103,基自身强度不高,分隔层103的下部可通过堵漏加密筋108辅助支撑,而分隔层103的上部却难以通过堵漏加密筋108辅助支撑。因此,对应地,在整个框架结构的上方,通过分隔龙骨208分隔基槽和混凝土结构110,防止混凝土外溢到基槽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包括多个框架单元,所述框架单元包括多个竖直支撑杆、一个第一水平支撑架101、一个第二水平支撑架102和一个分隔层103;所述竖直支撑杆竖直设置,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下端固定插设于基槽的底部;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101固定设置于多个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上部,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102固定设置于多个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下部;所述分隔层103固定设置于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竖直支撑杆之间,所述分隔层103位于基槽和混凝土结构110之间,所述分隔层103为快易收口网。通过竖直支撑杆、第一水平支撑架101和第二水平支撑架102架起框架结构的主体,在其中两个相邻的竖直支撑杆之间通过设置有分隔层103来进行空间分隔,防止混凝土外溢到基槽内,具有结构设置科学合理的优点,有助于优质高效、高质、快速地完成后浇带结构施工。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框架单元,所述框架单元包括:

多个竖直支撑杆,所述竖直支撑杆竖直设置,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下端固定插设于基槽的底部;

第一水平支撑架和第二水平支撑架,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固定设置于多个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上部,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固定设置于多个所述竖直支撑杆的下部;

分隔层,所述分隔层固定设置于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竖直支撑杆之间,所述分隔层位于基槽和混凝土结构之间,所述分隔层为快易收口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分别包括多个交错设置的钢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竖直支撑杆包括第一竖直支撑杆、第二竖直支撑杆、第三竖直支撑杆和第四竖直支撑杆;

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设置于基槽内靠近混凝土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四竖直支撑杆设置于基槽内远离混凝土结构的一侧;

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堵漏加密筋,所述堵漏加密筋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分隔层设置于所述堵漏加密筋和混凝土结构之间,所述堵漏加密筋用于为所述分隔层提供支撑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侧面连接杆;

所述侧面连接杆包括第一侧面连接杆、第二侧面连接杆和第三侧面连接杆,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杆、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杆和所述第三侧面连接杆沿水平方向设置;

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四竖直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三侧面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三竖直支撑杆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止水钢板;

所述止水钢板包括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所述第一侧面板和所述第二侧面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所组成的平面的两侧,所述第一侧面板和所述第二侧面板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分隔层的隔层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板包括第一水平止水板和第一倾斜止水板,所述第一水平止水板和所述第一倾斜止水板为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倾斜止水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平止水板的侧边上,所述第一水平止水板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倾斜止水板倾斜向下设置;

所述第二侧面板包括第二水平止水板和第二倾斜止水板,所述第二水平止水板和所述第二倾斜止水板为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倾斜止水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止水板的侧边上,所述第二水平止水板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倾斜止水板倾斜向下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的底部还设置有多个垫块,所述垫块位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与基槽的底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之间还设置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的上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所述支撑筋的下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

分隔龙骨,所述分隔龙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上,所述分隔龙骨的其中一个侧面抵接于混凝土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支撑杆、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架为钢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础底板后浇带框架结构,包括多个框架单元,所述框架单元包括竖直支撑杆、第一水平支撑架、第二水平支撑架分隔层;竖直支撑杆竖直设置,竖直支撑杆的下端固定插设于基槽的底部;第一水平支撑架固定设置于多个竖直支撑杆的上部,第二水平支撑架固定设置于多个竖直支撑杆的下部;分隔层固定设置于其中两个相邻的竖直支撑杆之间,分隔层位于基槽和混凝土结构之间,分隔层为快易收口网。通过竖直支撑杆、第一水平支撑架和第二水平支撑架架起主体框架,在其中两个相邻的竖直支撑杆之间通过设置有分隔层来进行空间分隔,防止混凝土外溢到基槽内,具有结构设置科学合理的优点,有助于优质高效、高质、快速地完成后浇带结构施工。

技术研发人员:王爱树;林峰;张飞;潘先智;吴金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越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0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8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