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20  87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越来越密集,形成地铁沿线大型公建地下室与地铁站厅层进行连通对接的需求,目前比较普遍的方法是在防水混凝土墙体内设置止水钢板或止水带,同时在外侧墙面铺贴一层防水卷材或涂刷一层渗透结晶防水材料,这种施工方法在墙体迎水面只设置一道防水措施,在地下水的长期浸泡腐蚀作用下,或由于两侧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和土体冻融共同作用下,一旦防水卷材起鼓开裂或防水涂料失效,就会导致防水破坏发生地下水渗漏现象,体系不稳定、防排结合、效果不佳,实用性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际防水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具有体系稳定、防排结合、效果良好的优点。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包括地铁混凝土墙主体,所述地铁混凝土墙主体包括第一混凝土墙、第二混凝土墙和第三混凝土墙,所述第一混凝土墙的一侧设有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新建通道底板,所述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和通道地基的表面上浇筑有混凝土垫层,所述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上铺设有防水卷材,且在阴角、阳角处设有第一防水附加层,所述新建通道底板中设有一号止水带变形缝,所述第二混凝土墙的一侧设有新建通道顶板和第一混凝土保护墙,所述新建通道顶板中设置有二号止水带变形缝,所述二号止水带变形缝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第二金属中埋式止水带,且所述二号止水带变形缝的上、下部分别设有第二背贴式止水带和一号接水盒,所述新建通道顶板的表面上铺设有新建通道顶板防水层,且在阴角、阳角处增设第二防水附加层,所述第三混凝土墙的一侧舍友第二地铁地下连续墙、第二混凝土保护墙和新建通道侧墙,所述新建通道侧墙上设置有三号止水带变形缝,所述三号止水带变形缝的中间部位设有第三金属中埋式止水带,且所述三号止水带变形缝的上、下部分别有第三背贴式止水带和二号接水盒,所述新建通道侧墙表面上铺设有新建通道侧墙防水层,且在阴角、阳角处设有第三防水附加层。

优选的,所述防水卷材与所述第一防水附加层通过粘合剂连接,所述一号止水带变形缝的下部设置盲沟,盲沟下部设有钢制排水管。为了保证对应排水过程正常有序的进行。

优选的,所述一号接水盒与所述新建通道顶板通过第一双组分聚硫密封膏相连接,且第一双组分聚硫密封膏与所述二号止水带变形缝通过粘合剂连接。为了保证各连接点位处的连接牢固性。

优选的,所述二号接水盒与所述新建通道侧墙通过第二双组分聚硫密封膏相连接。为了保证二号接水盒与新建通道侧墙的连接牢靠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混凝土墙和所述第三混凝土墙的表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地铁防水层和第二地铁防水层。为了保证较好的防水性能。

优选的,所述第三背贴式止水带的一侧设有第二填充层。为了保证较好的防排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包括以下步骤:地铁地下连续墙拆除,混凝土垫层施工,防水附加层、防水层施工,钢筋绑扎、盲沟、背贴式止水带、接水盒、安装,止水带变形缝安装、金属中埋式止水带安装、注浆导管安装,混凝土浇筑、注浆,通过在结合混凝土自身防水基础上,增设防水卷材、止水带,增强体系的整体防水,另结合混凝土结构增设盲沟、集排水通道,增强体系的整体排水,有效解决原先单道防水措施易导致防水破坏发生地下水渗漏现象,体系不稳定、防排结合、效果不佳的问题,体系稳定、防排结合、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际防水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底板连接处防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顶板连接处防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侧墙连接处防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地铁混凝土墙主体;111、第一混凝土墙;112、第二混凝土墙;113、第三混凝土墙;2、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3、混凝土垫层;4、防水卷材;5、第一防水附加层;6、钢制排水管;7、第一填充层;8、第一背贴式止水带;9、第一金属中埋式止水带;10、一号止水带变形缝;11、一号注浆导管;12、新建通道底板;13、第一地铁防水层;14、一号接水盒;15、第一双组分聚硫密封膏;16、二号止水带变形缝;17、第二金属中埋式止水带;18、二号注浆导管;19、第二背贴式止水带;20、新建通道顶板;21、第二防水附加层;22、新建通道顶板防水层;23、第一混凝土保护墙;24、第二地铁地下连续墙;25、第二地铁防水层;26、三号止水带变形缝;27、第三金属中埋式止水带;28、三号注浆导管;29、二号接水盒;30、第二双组分聚硫密封膏;31、第三背贴式止水带;32、第二填充层;33、新建通道侧墙;34、第三防水附加层;35、新建通道侧墙防水层;36、第二混凝土保护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包括地铁混凝土墙主体1,地铁混凝土墙主体1包括第一混凝土墙111、第二混凝土墙112和第三混凝土墙113,第一混凝土墙111的一侧设有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2、新建通道底板12,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2和通道地基的表面上浇筑有混凝土垫层3,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2上铺设有防水卷材4,且在阴角、阳角处设有第一防水附加层5,新建通道底板12中设有一号止水带变形缝10,第二混凝土墙112的一侧设有新建通道顶板20和第一混凝土保护墙23,新建通道顶板20中设置有二号止水带变形缝16,二号止水带变形缝16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第二金属中埋式止水带17,且二号止水带变形缝16的上、下部分别设有第二背贴式止水带19和一号接水盒14,新建通道顶板20的表面上铺设有新建通道顶板防水层22,且在阴角、阳角处增设第二防水附加层21,第三混凝土墙113的一侧舍友第二地铁地下连续墙24、第二混凝土保护墙36和新建通道侧墙33,新建通道侧墙33上设置有三号止水带变形缝26,三号止水带变形缝26的中间部位设有第三金属中埋式止水带27,且三号止水带变形缝26的上、下部分别有第三背贴式止水带31和二号接水盒29,新建通道侧墙33表面上铺设有新建通道侧墙防水层35,且在阴角、阳角处设有第三防水附加层34,利用相应的连接构件和应用组件,有效解决原先单道防水措施易导致防水破坏发生地下水渗漏现象,体系不稳定、防排结合、效果不佳的问题,体系稳定、防排结合、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际防水质量。本实用新型根据附图对该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防水卷材4与第一防水附加层5通过粘合剂连接,一号止水带变形缝10的下部设置盲沟,盲沟下部设有钢制排水管6,并且设置0.5%坡度,渗水通过钢制排水管6排水至集水坑,保证了对应排水过程正常有序的进行。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一号接水盒14与新建通道顶板20通过第一双组分聚硫密封膏15相连接,且第一双组分聚硫密封膏15与二号止水带变形缝16通过粘合剂连接,第一双组分聚硫密封膏15和粘合剂的设计,保证了各连接点位处的连接牢固性。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二号接水盒29与新建通道侧墙33通过第二双组分聚硫密封膏30相连接,第二双组分聚硫密封膏30的设置,保证了二号接水盒29与新建通道侧墙33的连接牢靠性。

进一步的,如图2、图3所示,第二混凝土墙112和第三混凝土墙113的表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地铁防水层13和第二地铁防水层25,第一地铁防水层13和第二地铁防水层25的设计起到了进一步的防水作用。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三背贴式止水带31的一侧设有第二填充层32,在钢制排水管6上设有第一填充层7,第一填充层7和第二填充层32均为颗粒大小不等的鹅卵石。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针对通道底板防水施工,根据通道外观尺寸破除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2,在通道地基和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2的表面上浇筑混凝土垫层3,在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2基础上铺设防水卷材4,并在阴角、阳角处增设第一防水附加层5,防水卷材4与第一防水附加层5通过粘合剂连接,在一号止水带变形缝10的下部设置盲沟,盲沟下部布置钢制排水管6,并设置0.5%坡度,后在钢制排水管6上填充大小不等的第一填充层7,渗水通过钢制排水管6排水至集水坑,在盲沟表面设置第一背贴式止水带8及在底板钢筋内部布置一号止水带变形缝10及第一金属中埋式止水带9,浇筑新建通道底板12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通过一号注浆导管11向第一金属中埋式止水带9的下方进行注浆,针对通道顶板处防水施工,在新建通道顶板20中设置二号止水带变形缝16,并与新建通道顶板20中钢筋可靠连接,在二号止水带变形缝16的中间部位设置一道第二金属中埋式止水带17,在二号止水带变形缝16的上部设置第二背贴式止水带19,在二号止水带变形缝16的下部设置一号接水盒14,一号接水盒14与新建通道顶板20通过第一双组分聚硫密封膏15进行连接,浇筑新建通道顶板20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通过二号注浆导管18向第二金属中埋式止水带17的下方进行注浆,在施工完成的新建通道顶板20表面上铺设新建通道顶板防水层22,并在阴角、阳角处增设第二防水附加层21,第一双组分聚硫密封膏15与二号止水带变形缝16通过粘合剂连接,施工完成后在新建通道顶板防水层22外侧浇筑200mm厚第一混凝土保护墙23,保护新建通道顶板防水层22,针对通道顶板处防水施工,根据通道外观尺寸破除第二地铁地下连续墙24,在三号止水带变形缝26的中间部位设置一道第三金属中埋式止水带27,在三号止水带变形缝26的上部设置第三背贴式止水带31,在三号止水带变形缝26的下部设置二号接水盒29,二号接水盒29与新建通道侧墙33通过第二双组分聚硫密封膏30进行连接,在新建通道侧墙33的外侧设置盲沟,盲沟内布置同通道底板防水施工的底板盲沟的布置,浇筑新建通道侧墙33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通过三号注浆导管28向第三金属中埋式止水带27的下方进行注浆,在施工完成的新建通道侧墙33表面上铺设新建通道侧墙防水层35,并在阴角、阳角处增设第三防水附加层34,新建通道侧墙防水层35与第三防水附加层34通过粘合剂连接,施工完成后在新建通道侧墙防水层35外侧浇筑200mm厚第二混凝土保护墙36,保护新建通道侧墙防水层35,有效解决原先单道防水措施易导致防水破坏发生地下水渗漏现象,体系不稳定、防排结合、效果不佳的问题,体系稳定、防排结合、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际防水质量。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包括地铁混凝土墙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铁混凝土墙主体包括第一混凝土墙、第二混凝土墙和第三混凝土墙,所述第一混凝土墙的一侧设有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新建通道底板,所述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和通道地基的表面上浇筑有混凝土垫层,所述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上铺设有防水卷材,且在阴角、阳角处设有第一防水附加层,所述新建通道底板中设有一号止水带变形缝,所述第二混凝土墙的一侧设有新建通道顶板和第一混凝土保护墙,所述新建通道顶板中设置有二号止水带变形缝,所述二号止水带变形缝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第二金属中埋式止水带,且所述二号止水带变形缝的上、下部分别设有第二背贴式止水带和一号接水盒,所述新建通道顶板的表面上铺设有新建通道顶板防水层,且在阴角、阳角处增设第二防水附加层,所述第三混凝土墙的一侧舍友第二地铁地下连续墙、第二混凝土保护墙和新建通道侧墙,所述新建通道侧墙上设置有三号止水带变形缝,所述三号止水带变形缝的中间部位设有第三金属中埋式止水带,且所述三号止水带变形缝的上、下部分别有第三背贴式止水带和二号接水盒,所述新建通道侧墙表面上铺设有新建通道侧墙防水层,且在阴角、阳角处设有第三防水附加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卷材与所述第一防水附加层通过粘合剂连接,所述一号止水带变形缝的下部设置盲沟,盲沟下部设有钢制排水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接水盒与所述新建通道顶板通过第一双组分聚硫密封膏相连接,且第一双组分聚硫密封膏与所述二号止水带变形缝通过粘合剂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接水盒与所述新建通道侧墙通过第二双组分聚硫密封膏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墙和所述第三混凝土墙的表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地铁防水层和第二地铁防水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背贴式止水带的一侧设有第二填充层。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建通道连接处防水处理结构,包括地铁混凝土墙主体,所述地铁混凝土墙主体包括第一混凝土墙、第二混凝土墙和第三混凝土墙,所述第一混凝土墙的一侧设有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新建通道底板,所述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和通道地基的表面上浇筑有混凝土垫层,所述第一地铁地下连续墙上铺设有防水卷材,通过在结合混凝土自身防水基础上,增设防水卷材、止水带,增强体系的整体防水,另结合混凝土结构增设盲沟、集排水通道,增强体系的整体排水,有效解决原先单道防水措施易导致防水破坏发生地下水渗漏现象,体系不稳定、防排结合、效果不佳的问题,体系稳定、防排结合、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际防水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衣成林;周志健;杜康;宋建华;郭建;吴涛;刘鑫坤;李双;王飞宇;张时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05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8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