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现场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地下室顶板与地连墙防水节点的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目前建筑施工中二期地下室结构顶板与一期地连墙交接部位防水处理直接在顶板上做防水,翻到一期地连墙边,大多数设计院给的此做法实则理想化,但忽视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地连墙顶板设有圈梁,而圈梁是与栈桥板相连的,其交接部位钢筋什么密集,在做地下室结构顶板前,先拆除栈桥板,导致地连墙与栈桥板交接的部位上下范围内,存在孔洞、漏筋现象,不便于人员操作,给二期地连墙附近区域的顶板带来了渗水隐患,防水性能不佳,实用性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二期地下室顶板与一期地连墙之间的防水效果和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用于地下室顶板与地连墙防水节点的施工结构,具有人员施工操作便捷和防水性能较好的优点。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地下室顶板与地连墙防水节点的施工结构,包括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以及圈梁结构主体,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位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的一侧位置,圈梁结构主体位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的上侧位置,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的连接处形成有施工空腔,施工空腔内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上设有一号壁面,施工空腔内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上设有二号壁面,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的交接处设有第一防水层,一号壁面与二号壁面的表壁上均刷涂有第二防水层,施工空腔内设有填充层,填充层上铺设有防水件。
优选的,第一防水层为改性环氧树脂构件。为了保证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间较好防水性能。
优选的,第二防水层为改性刚性水泥构件。为了便于施工的快速进行。
优选的,防水件为防水卷材构件,施工空腔为三角腔结构。为了便于人员操作以及加强防水效果。
优选的,填充层为细石混凝土构件。为了保证施工过程高效有序的进行。
优选的,填充层与一号壁面、二号壁面的部分紧密接触。为了便于对两个防水层进行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沿二期顶板与地连墙交接部位进行注浆操作,配合沿地连墙一圈刷堵漏王的刷涂以及c20细石混凝土的浇筑处理,有效地保证了二期结构顶板与一期地连墙形成良好的整体性,施工操作便捷的同时,又极大地提高了二期结构与地连墙间的防水效果,实用性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二期地下室顶板与一期地连墙之间的防水效果和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防水施工节点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2、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3、圈梁结构主体;4、施工空腔;5、一号壁面;6、二号壁面;7、第一防水层;8、第二防水层;9、填充层;10、防水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地下室顶板与地连墙防水节点的施工结构,包括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以及圈梁结构主体3,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位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的一侧位置,圈梁结构主体3位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的上侧位置,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的连接处形成有施工空腔4,施工空腔4内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上设有一号壁面5,施工空腔4内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上设有二号壁面6,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的交接处设有第一防水层7,一号壁面5与二号壁面6的表壁上均刷涂有第二防水层8,施工空腔4内设有填充层9,填充层9上铺设有防水件10,首先对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的交接部位进行注浆操作,也就是第一防水层7的注浆操作,然后在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的250毫米宽范围内(沿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一圈)和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的顶面距圈梁结构主体3顶高度范围内(沿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一圈)刷第二防水层8一遍,最后再进行填充操作,利用相应的材料构件,有效地保证了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形成良好的整体性,施工操作便捷的同时,又极大地提高了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的防水效果,实用性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和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之间的防水效果和施工效率。本实用新型根据附图对该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防水层7为改性环氧树脂构件,环氧树脂构件具体为改性环氧树脂防水化学注浆液材料,相邻注浆点间距为150毫米,每个注浆点注浆至表面出现冒浆现象确认该注浆点工作完成,可转移到相邻注浆点施工。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二防水层8为改性刚性水泥构件,改性刚性水泥构件具体为合适的堵漏王材料,堵漏王是指一种高性能、集无机、无碱、防水、防潮、抗裂、抗渗、堵漏于一体的最新高科技产品,其最神奇的特性是:迅速凝固且密度和强度都远远高于现行高标号混凝土,它能在拌和后一分钟开始凝固,三至四分钟终凝,一天抗压强度便可达25mpa以上。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防水件10为防水卷材构件,施工空腔4为三角腔结构,此处所叙述的三角腔为剖面图所显示的结构状态,方便操作,防水卷材由沥青、橡胶或其他有机材料制成的成卷防水材料,俗称油毡或油毛毡。它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和较好的柔韧性。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填充层9为细石混凝土构件,本文案中的细石混凝土构件具体为c20细石混凝土材料,细石混凝土材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整体造价,从提高施工速度、环境对噪音限制、减少人工和保证质量等诸多方面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填充层9与一号壁面5、二号壁面6的部分紧密接触,填充层9的存在对第一防水层7注浆工序和第二防水层8涂刷工序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利于防水卷材铺贴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首先对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的交接部位进行注浆操作,也就是第一防水层7的注浆操作,第一防水层7的材料为改性环氧树脂防水化学注浆液,相邻注浆点间距为150毫米,每个注浆点注浆至表面出现冒浆现象确认该注浆点工作完成,可转移到相邻注浆点施工,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的250毫米宽范围内(沿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一圈)和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的顶面距圈梁结构主体3顶高度范围内(沿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一圈)刷第二防水层8一遍,第二防水层8为堵漏王材料,也就是在施工空腔4内的一号壁面5和二号壁面6上进行涂刷操作,然后再进行填充操作,施工空腔4内的填充部分(沿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一圈)浇筑相应的填充层9,填充层9为c20细石混凝土材料,在对以上两道工序进行保护同时利于防水件10铺贴,当以上三步节点施工完成后,即可开始施工顶板建筑做法,施工顶板建筑做法为已知的技术手段,不必做过多赘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2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1之间的防水效果和施工效率,并且项目合同中没有此做法的价格,可以与业主进行报价,为项目创利润。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用于地下室顶板与地连墙防水节点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以及圈梁结构主体,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位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的一侧位置,圈梁结构主体位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的上侧位置,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的连接处形成有施工空腔,施工空腔内于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上设有一号壁面,施工空腔内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上设有二号壁面,一期地连墙结构主体与二期地下室顶板结构主体的交接处设有第一防水层,一号壁面与二号壁面的表壁上均刷涂有第二防水层,施工空腔内设有填充层,填充层上铺设有防水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地下室顶板与地连墙防水节点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防水层为改性环氧树脂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地下室顶板与地连墙防水节点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防水层为改性刚性水泥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地下室顶板与地连墙防水节点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水件为防水卷材构件,施工空腔为三角腔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地下室顶板与地连墙防水节点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填充层为细石混凝土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地下室顶板与地连墙防水节点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填充层与一号壁面、二号壁面的部分紧密接触。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