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沉降井盖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20  127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沉降井盖。



背景技术:

井盖一般采用圆形,用于绿化带、人行道、机动车道、码头等等,用于遮盖道路或者深井,防止人或者物体坠落,井盖可分为单层、双层、铸铁、球磨铸铁、复合、水泥等等。尤其是城市道路中因为市政防雨及排水管路会更大量的使用到井盖。

井盖在长期使用时,会因为车辆或中午的碾压而出现下沉的现象。一方面是井盖与井座的连接位置处出现下沉情况,这是因为井盖一般为圆板状结构,井盖边缘与井座的接触面只为外缘的圆环面,承重面积有限;另一方面则是整个井座出现下沉的问题。现有井盖并不具有较佳的防沉降功能,因而无法保证井盖长时间的使用,另外,井盖下沉也会导致周围的路面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防沉降井盖,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沉降井盖,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井盖在长期使用时,会因为车辆或中午的碾压而出现下沉的现象,一方面是井盖与井座的连接位置处出现下沉情况,另一方面则是整个井座出现下沉的问题。现有井盖并不具有较佳的防沉降功能,因而无法保证井盖长时间的使用,另外,井盖下沉也会导致周围的路面出现一定程度损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沉降井盖,由井盖座和井盖组成,所述井盖座的上端外侧设置有上防沉降井圈,所述上防沉降井圈下表面呈圆周均匀设置有井圈加强筋,所述井盖座的下端设置有下防沉降井圈,所述防沉降井圈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井口,所述井口的顶端设置有井盖放置槽,所述井盖放置于井盖放置槽内,所述井盖的下表面均匀设置有井盖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井盖座和上防沉降井圈、下防沉降井圈为一体式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井圈加强筋的数量为八个,呈圆周辐射状设置于上防沉降井圈的下表面,井圈加强筋为三棱柱型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井盖放置槽为上层大、下层小的双层圆形台阶型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井盖的边缘下端设置有与井盖放置槽的双层圆形台阶型结构配合的井盖卡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井盖加强筋的数量为八个,呈圆周辐射状设置于井盖的下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的上端外侧设置有上防沉降井圈,上防沉降井圈下表面呈圆周均匀设置有井圈加强筋,井盖座的下端设置有下防沉降井圈,在井盖座嵌入式设置于路面上时,可将井盖座及井盖承受的力分散到地面上,同时上防沉降井圈和下防沉降井圈也可防止井盖座沉降;

2、本实用新型的井盖放置槽为上层大、下层小的双层圆形台阶型结构,由传统的单层圆环承托面改进为双层承托面,这一结构也增加了井盖的厚度,因而提高了井盖的承重能力,使井盖与井盖座的连接位置处不会出现下沉情况;

3、本实用新型井盖的下表面呈圆周辐射状均匀设置有八个井盖加强筋,提高了井盖的结构强度,进而可承受更大的压力,不易被压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沉降井盖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沉降井盖的井盖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沉降井盖的井盖座结构下方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沉降井盖的井圈加强筋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沉降井盖的井盖结构仰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井盖座1、井盖2、上防沉降井圈3、井圈加强筋4、下防沉降井圈5、井口6、井盖放置槽7、井盖加强筋8、井盖卡槽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防沉降井盖,由井盖座1和井盖2组成,所述井盖座1的上端外侧设置有上防沉降井圈3,所述上防沉降井圈3下表面呈圆周均匀设置有井圈加强筋4,所述井盖座1的下端设置有下防沉降井圈5,所述防沉降井圈3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井口6,所述井口6的顶端设置有井盖放置槽7,所述井盖2放置于井盖放置槽7内,所述井盖2的下表面均匀设置有井盖加强筋8。

具体的,所述井盖座1和上防沉降井圈3、下防沉降井圈5为一体式结构。

具体的,所述井圈加强筋4的数量为八个,呈圆周辐射状设置于上防沉降井圈3的下表面,井圈加强筋4为三棱柱型结构。

具体的,所述井盖放置槽7为上层大、下层小的双层圆形台阶型结构。

具体的,所述井盖2的边缘下端设置有与井盖放置槽7的双层圆形台阶型结构配合的井盖卡槽9。

具体的,所述井盖加强筋8的数量为八个,呈圆周辐射状设置于井盖2的下表面。

工作原理:上述防沉降井盖在使用时,井盖座1安装于窨井或下水道的顶部,井盖座1上端外侧设置的上防沉降井圈3和井盖座1下端设置的下防沉降井圈5嵌入式设置于路面中,且上防沉降井圈3下表面呈圆周辐射状均匀设置有八个井圈加强筋4,可将井盖座1及井盖2承受的力分散到地面上,同时上防沉降井圈3和下防沉降井圈4也可防止井盖座1沉降;井盖放置槽7为上层大、下层小的双层圆形台阶型结构,由传统的单层圆环承托面改进为双层圆环承托面,这一结构也增加了井盖2的厚度,因而提高了井盖2的承重能力,使井盖2与井盖座1的连接位置处不会出现下沉情况;井盖2的下表面呈圆周辐射状均匀设置有八个井盖加强筋8,提高了井盖2的结构强度,进而可承受更大的压力,不易被压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沉降井盖,其特征在于:由井盖座(1)和井盖(2)组成,所述井盖座(1)的上端外侧设置有上防沉降井圈(3),所述上防沉降井圈(3)下表面呈圆周均匀设置有井圈加强筋(4),所述井盖座(1)的下端设置有下防沉降井圈(5),所述防沉降井圈(3)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井口(6),所述井口(6)的顶端设置有井盖放置槽(7),所述井盖(2)放置于井盖放置槽(7)内,所述井盖(2)的下表面均匀设置有井盖加强筋(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沉降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座(1)和上防沉降井圈(3)、下防沉降井圈(5)为一体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沉降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圈加强筋(4)的数量为八个,呈圆周辐射状设置于上防沉降井圈(3)的下表面,井圈加强筋(4)为三棱柱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沉降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放置槽(7)为上层大、下层小的双层圆形台阶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沉降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2)的边缘下端设置有与井盖放置槽(7)的双层圆形台阶型结构配合的井盖卡槽(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沉降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加强筋(8)的数量为八个,呈圆周辐射状设置于井盖(2)的下表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井盖技术领域的一种防沉降井盖,由井盖座和井盖组成,所述井盖座的上端外侧设置有上防沉降井圈,所述上防沉降井圈下表面呈圆周均匀设置有井圈加强筋,所述井盖座的下端设置有下防沉降井圈,所述防沉降井圈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井口,所述井口的顶端设置有井盖放置槽,所述井盖放置于井盖放置槽内,井盖的下表面均匀设置有井盖加强筋。本实用新型井盖座上端外侧的上防沉降井圈和下端设置的下防沉降井圈,可将井盖座及井盖承受的力分散到地面上,同时也可防止井盖座沉降;井盖放置槽为上层大、下层小的双层圆形台阶型结构,这一结构也增加了井盖的厚度,因而提高了井盖的承重能力,使井盖与井盖座的连接处不会沉降。

技术研发人员:游桂林;程久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庆市天兴特种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2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8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