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井盖结构。
背景技术:
井盖,用于遮盖道路深井,防止人或者物体坠落。
如专利公告号为cn103469821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井盖,包括有底座及盖子,盖子铰接在底座的一侧,盖子在盖合时整个的嵌入到底座当中,盖子与底座之间采用卡扣进行锁合,在底座的内壁上设置有几个的卡扣固定件,在盖子的内侧面的相应位置处设置有与底座内壁上的卡槽相配合使用的卡扣活动件。
采用上述井盖,在南方雨季时,道路容易积水,时常需要将井盖打开以便加快排水,但是井盖整体重量较重,导致操作井盖加快排水比较麻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盖结构,其具有操作井盖加快排水更加方便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井盖结构,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上的盖子,所述盖子上端面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上铰接有盖合所述排水孔的盖合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加快排水时,通过将盖合板翻转打开,通过排水孔加快排水即可,相较于盖子,盖合板的重量较轻,从而使得盖合板的打开操作更加方便,从而使得操作井盖加快排水的操作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盖合板对应嵌合于排水孔内,所述排水孔的内侧壁凸出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位于盖合板下方用于支撑盖合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支撑条,通过支撑条对盖合板进行支撑,使得盖合板盖合于排水孔上时,盖合板的上端面和盖子的上端面可以保持平齐的状态,从而使得整体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条的上端面还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位于盖合板下方并覆盖所述排水孔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过滤板,过滤板上对应开设有若干过滤孔,当盖合板打开进行排水时,过滤板可以对杂物进行过滤,从而减少了杂物进入到地下排水系统的情况,使得整体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盖合板上端面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铰接有提拉把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容纳槽和提拉把手,提拉把手方便盖合板的打开,同时提拉把手位于容纳槽内,当提拉把手不用时,可以将提拉把手翻转至容纳槽内进行收纳,使得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容纳槽的槽底开设有漏水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开设漏水孔,当雨水积聚后,漏水孔的排水形成水涡,从而方便操作人员通过水涡定位把手的位置,使得盖合板的打开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水孔靠近盖合板铰接轴线的内侧壁上端设置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用于限制盖合板打开的最大角度为钝角。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限位面,使得盖合板打开后处于翻起的状态,从而使得盖合板易于被人观察到,减少盖合板打开后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盖子呈圆板形,所述盖子上端面还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沿盖子呈周向均匀分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通孔,通过通孔进一步加强盖子的排水性能,减少了积水情况。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盖子下端面还固定有加强内环和加强外环,所述加强内环和加强外环同轴设置,所述通孔对应位于加强内环和加强外环之间的区域,所述加强内环和加强外环之间还连接有若干加强条,所述加强条数量与通孔相同设置,若干所述加强条沿盖子周向均匀分布,且每个加强条位于相邻两个通孔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强内环、加强外环和加强条对于通孔周边的结构加强,从而使得盖子整体结构更加牢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排水孔和盖合板,使得操作井盖加快排水的操作更加方便;
(2)通过设置漏水孔,使得盖合板的打开更加方便;
(3)通过设置通孔,进一步加强盖子的排水性能,减少了路面积水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盖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的盖子的下端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座;2、盖子;3、排水孔;4、盖合板;5、容纳槽;6、提拉把手;7、漏水孔;8、支撑条;9、过滤板;10、过滤孔;11、限位面;12、通孔;13、加强内环;14、加强外环;15、加强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一种井盖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1和盖子2,底座1呈圆环形设置,盖子2呈圆板形且对应盖合于底座1设置。盖子2的上端面开设有排水孔3,排水孔3呈方孔形设置并位于盖子2的中心位置,排水孔3上还铰接有盖合板4,盖合板4用于盖合于排水孔3设置。
如图1、图2所示,盖合板4上端面开设有容纳槽5,容纳槽5远离盖合板4的铰接轴线设置。容纳槽5内铰接有提拉把手6,容纳槽5的槽底还开设有漏水孔7,漏水孔7呈长条孔设置。当提拉把手6不用时,将提拉把手6翻转至容纳槽5内进行收纳,从而避免提拉把手6凸出于盖合板4的上端面;当雨水积聚后,此时需要操作人员打开盖合板4加速排水,漏水孔7的排水会形成水涡,从而方便操作人员通过水涡定位把手的位置,然后通过拉动提拉把手6将盖合板4打开,使得排水孔3进行加速排水。
如图2所示,排水孔3的内侧壁凸出有支撑条8,支撑条8整体呈方环形设置,且支撑条8位于盖合板4下方设置。支撑条8的上端面还放置有过滤板9,过滤板9呈方板形设置,过滤板9上均匀分布有若干过滤孔10,过滤板9的四周外壁抵触于排水孔3的内侧壁从而覆盖排水孔3。当盖合板4盖合于排水孔3时,盖合板4的下端面抵触于过滤板9的上端面,且盖合板4的上端面与盖子2的上端面平齐设置,支撑条8用于对过滤板9和盖合板4进行支撑。
如图1、图3所示,排水孔3靠近盖合板4铰接轴线的内侧壁上端设置有限位面11,限位面11用于限制盖合板4打开的最大角度为钝角。本实施例中,限位面11限制盖合板4打开的最大角度为110度。
如图1、图4所示,盖子2上端面还开设有若干通孔12,通孔12沿盖子2呈周向均匀分布。盖子2的下端面还固定有加强内环13和加强外环14,加强外环14的直径大于加强内环13的直径设置,且加强内环13和加强外环14同轴设置。通孔12对应位于加强内环13和加强外环14之间的区域,加强内环13和加强外环14之间还连接有若干加强条15,加强条15数量与通孔12相同设置。加强条15、加强内环13和加强外环14均与盖子2一体设置,若干加强条15沿盖子2周向均匀分布,且每个加强条15位于相邻两个通孔12之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井盖结构,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于底座(1)上的盖子(2),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子(2)上端面开设有排水孔(3),所述排水孔(3)上铰接有盖合所述排水孔(3)的盖合板(4);所述盖合板(4)对应嵌合于排水孔(3)内,所述排水孔(3)的内侧壁凸出有支撑条(8),所述支撑条(8)位于盖合板(4)下方用于支撑盖合板(4);所述盖合板(4)上端面开设有容纳槽(5),所述容纳槽(5)内铰接有提拉把手(6);所述容纳槽(5)的槽底开设有漏水孔(7);所述盖子(2)呈圆板形,所述盖子(2)上端面还开设有若干通孔(12),所述通孔(12)沿盖子(2)呈周向均匀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8)的上端面还设置有过滤板(9),所述过滤板(9)位于盖合板(4)下方并覆盖所述排水孔(3)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3)靠近盖合板(4)铰接轴线的内侧壁上端设置有限位面(11),所述限位面(11)用于限制盖合板(4)打开的最大角度为钝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子(2)下端面还固定有加强内环(13)和加强外环(14),所述加强内环(13)和加强外环(14)同轴设置,所述通孔(12)对应位于加强内环(13)和加强外环(14)之间的区域,所述加强内环(13)和加强外环(14)之间还连接有若干加强条(15),所述加强条(15)数量与通孔(12)相同设置,若干所述加强条(15)沿盖子(2)周向均匀分布,且每个加强条(15)位于相邻两个通孔(12)之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