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20  92


本实用新型属于卧式车床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



背景技术:

卧式车床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

现有的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在进行排灰时一般都是采用抽屉拉出进行排灰,但是抽屉在拉出时可能会导致一些灰尘进入到抽屉的轨道处,长时间可能会由于灰尘的积压导致抽屉关闭不紧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包括鼓风机与清理箱,所述鼓风机的下端设置有清理箱,所述鼓风机与清理箱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清理箱的下端设置有分离器,所述分离器的左端表侧设置有吸灰口,所述分离器的底端设置有集尘箱,所述集尘箱的内部设置有防护盖、滑条、排灰箱、铁片与把手,所述排灰箱前端表侧设置有防护盖,所述防护盖前端表侧设置有把手,所述防护盖的下端设置有铁片,所述防护盖的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滑条,所述集尘箱通过排灰箱与分离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排灰箱的组成包括有磁石、滑槽、轴孔、卡槽与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磁石,所述外壳的内部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滑槽,所述外壳上端表侧设置有轴孔,所述轴孔左侧设置有卡槽,所述排灰箱通过外壳与防护盖插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清理箱为内部中空的箱型结构,所述清理箱的内部设置有两个除尘布袋且两个除尘布袋的尺寸均相同。

优选的,所述吸灰口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所述吸灰口的左端表侧设置有端盖。

优选的,所述滑条为条状结构,所述滑条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滑条分别固定在防护盖的左右两端表侧各一个。

优选的,所述把手为矩形体结构,所述把手的表端设置有防滑条纹,所述把手通过螺钉与防护盖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传统的抽屉式结构更改为现有的上下推拉式,这样在进行清理灰尘的时候,通过上推防护盖,这样就会打开该集尘箱,从而可以方便的进行清理集尘箱内部的灰尘,同时该上下推拉的结构,可以避免集尘箱内部灰尘出现堆积的问题,使得清理的更加方便;

(2)、本实用新型中在防护盖的底端设置有铁片,同时在排灰箱的内部底端与铁片相交处设置有磁石,这样可以通过磁石与铁片相互磁性连接,从而可以使得在铁片与磁石的吸附下,使得防护盖可以防护的更加紧密,避免了由于风力的吹拂导致防护盖出现固定不紧密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集尘箱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排灰箱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灰口;2、鼓风机;3、清理箱;4、分离器;5、集尘箱;51、防护盖;52、滑条;53、排灰箱;531、磁石;532、滑槽;533、轴孔;534、卡槽;535、外壳;54、铁片;5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包括鼓风机2与清理箱3,鼓风机2的下端设置有清理箱3,清理箱3为内部中空的箱型结构,清理箱3的内部设置有两个除尘布袋且两个除尘布袋的尺寸均相同,通过除尘布袋的设置,从而可以使得更好的达到清理的目的,鼓风机2与清理箱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清理箱3的下端设置有分离器4,分离器4的左端表侧设置有吸灰口1,吸灰口1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吸灰口1的左端表侧设置有端盖,通过端盖的设置,从而可以使得更好的对吸灰口1的防护,分离器4的底端设置有集尘箱5,集尘箱5的内部设置有防护盖51、滑条52、排灰箱53、铁片54与把手55,把手55为矩形体结构,把手55的表端设置有防滑条纹,通过防滑条纹的设置,这样可以使得更好的达到防滑的作用,把手55通过螺钉与防护盖51固定连接,排灰箱53前端表侧设置有防护盖51,排灰箱53的组成包括有磁石531、滑槽532、轴孔533、卡槽534与外壳535,外壳535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磁石531,通过磁石531的设置,从而可以使得更好的达到清理的目的,外壳535的内部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滑槽532,外壳535上端表侧设置有轴孔533,轴孔533左侧设置有卡槽534,排灰箱53通过外壳535与防护盖51插接连接,防护盖51前端表侧设置有把手55,防护盖51的下端设置有铁片54,防护盖51的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滑条52,滑条52为条状结构,滑条52共设置有两个,通过两个滑条52的设置,这样可以使得更好的达到滑动的效果,两个滑条52分别固定在防护盖51的左右两端表侧各一个,集尘箱5通过排灰箱53与分离器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当要进行该装置的使用时,这时首先将该装置安装在我是车床合适的位置处,然后将吸灰口1对准待要吸灰的位置处,然后打开鼓风机2的启动按键,鼓风机2的型号为4-71-8c,这样在鼓风机2的作用下,可以使得该装置具有很大的吸力,从而可以通过吸灰口1将我是车床表端的杂质进行吸附,吸附之后的杂质进入到分离器4的内部,较大的杂质进入到集尘箱5的内部,较小的杂质进入到清理箱3的内部,而且清理箱3的内部设置有清理布袋,可以通过清理布袋将吸附的杂质进行清理,避免了灰尘进入到鼓风机2的内部,这样阻隔的灰尘进入到集尘箱5的内部,当要进行灰尘的清理时,这时使用者上推防护盖51,然后将排灰箱53内部的灰尘清理即可,之后关闭防护盖51,防护盖51底端的铁片54可以与排灰箱53内部的磁石531相互吸附,避免了防护盖51防护不紧密的问题,这样就完成了该装置的使用了。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包括鼓风机(2)与清理箱(3),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机(2)的下端设置有清理箱(3),所述鼓风机(2)与清理箱(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清理箱(3)的下端设置有分离器(4),所述分离器(4)的左端表侧设置有吸灰口(1),所述分离器(4)的底端设置有集尘箱(5),所述集尘箱(5)的内部设置有防护盖(51)、滑条(52)、排灰箱(53)、铁片(54)与把手(55),所述排灰箱(53)前端表侧设置有防护盖(51),所述防护盖(51)前端表侧设置有把手(55),所述防护盖(51)的下端设置有铁片(54),所述防护盖(51)的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滑条(52),所述集尘箱(5)通过排灰箱(53)与分离器(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灰箱(53)的组成包括有磁石(531)、滑槽(532)、轴孔(533)、卡槽(534)与外壳(535),所述外壳(535)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磁石(531),所述外壳(535)的内部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滑槽(532),所述外壳(535)上端表侧设置有轴孔(533),所述轴孔(533)左侧设置有卡槽(534),所述排灰箱(53)通过外壳(535)与防护盖(51)插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箱(3)为内部中空的箱型结构,所述清理箱(3)的内部设置有两个除尘布袋且两个除尘布袋的尺寸均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灰口(1)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所述吸灰口(1)的左端表侧设置有端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条(52)为条状结构,所述滑条(52)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滑条(52)分别固定在防护盖(51)的左右两端表侧各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55)为矩形体结构,所述把手(55)的表端设置有防滑条纹,所述把手(55)通过螺钉与防护盖(51)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卧式车床吸尘装置,包括鼓风机与清理箱,所述鼓风机的下端设置有清理箱,所述鼓风机与清理箱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清理箱的下端设置有分离器,所述分离器的左端表侧设置有吸灰口,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传统的抽屉式结构更改为现有的上下推拉式,通过上推防护盖,这样就会打开该集尘箱,从而可以方便的进行清理集尘箱内部的灰尘,同时该上下推拉的结构,可以避免集尘箱内部灰尘出现堆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在防护盖的底端设置有铁片,同时在排灰箱的内部底端与铁片相交处设置有磁石,从而可以使得在铁片与磁石的吸附下,使得防护盖可以防护的更加紧密,避免了由于风力的吹拂导致防护盖出现固定不紧密的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董铭;张芙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隆源通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1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