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降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降水井结构。
背景技术:
降水井排水是目前工程施工中最常用的一种降水方法,所谓降水井排水,是指在拟建工程基坑周围和基坑中间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定数量的降水井,在降水井内安装水泵,不间断抽取地下水,使基坑内的地下水水位始终低于基坑操作面的一种降水方法。
现有的降水井排水主要步骤包括钻井、吊放井管、井管周围和底部回填滤料、安装潜水泵和出水管等步骤。井管周围滤料的回填一般采用天然砂砾石,它可以拦阻或减少泥砂进入井内,防止井管孔隙的淤塞;可以防止井管被挤歪;能显著地增加井孔的出水量。然而如何均匀回填井管周围的滤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传统的井管外壁与降水井的内壁间填充滤料的工作,是由人工完成填充滤料,由于人为因素大,经常会发生井管一侧的滤料多于另一侧的滤料的情况,导致井管左右两侧受力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井管周围滤料填充不均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水井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降水井结构,包括管井以及安装于管井内的井管,还包括用于安装在管井井口边沿处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安装有锥形料斗,所述锥形料斗的中部设有出料口,所述井管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管帽,所述管帽的直径与井管的外径相同,所述管帽远离井管的一侧设有呈圆弧状的导料结构,所述管帽与锥形料斗之间间隔形成有出料间隙;所述锥形料斗与管帽之间设有当出料口与井管处于同一轴线位置时,用于将锥形料斗和管帽连接固定的卡接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填充滤料时,先将管帽安装于井管上端,再移动支撑架,使得锥形料斗的出料口于井管处于同一轴线位置,并通过卡接机构实现锥形料斗与管帽之间的固定连接,从而形成井管的定位,此时,工作人员可将滤料送入锥形料斗内,滤料通过出料口掉落至管帽的弧形面上,使滤料较为均匀的向井管的周围散落,从而使滤料较为均匀的回填至井管周围。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管帽包括与井管内径相适配的插接部以及抵接于井管上端面的、与井管外径相等的导料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管帽时,将插接部插入井管的内圈,并使导料部抵接于井管的上端面,即可实现管帽与井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安装过程较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锥形料斗下端面可伸缩的插接件以及对称设置于导料部上供插接件插入的插接孔,当所述插接件插入插接孔时,出料口与井管处于同一轴线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插接件插入导料部上的插接孔时,即可使出料口的中心与管帽的处于同一轴线位置,可使进入进料口的滤料更加均匀的向井管周围散落,并实现井管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插接件包括定位杆以及螺纹杆,所述定位杆与锥形料斗的中轴线相平行,所述定位杆远离锥形料斗的一端开设有供螺纹杆旋入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沿定位杆的长度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将定位杆对准插接孔的位置,然后旋转螺纹杆,使得螺纹杆延长并插入插接孔内,即可实现锥形料斗与管帽之间的卡接固定,同时将螺纹杆旋入螺纹孔内,即可解除锥形料斗与管帽之间的卡接固定,从而方便了锥形料斗与管帽之间的连接以及拆卸。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以及设置于支撑板四个角落的支撑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供锥形料斗安装的安装孔,所述锥形料斗的上端外周侧凸起有抵接于安装孔边沿的环形凸沿,所述环形凸沿与支撑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锥形料斗安装于支撑板的安装孔内,通过螺栓,使得锥形料斗与支撑板之间形成固定连接,从而方便了料斗的安装以及拆卸。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相邻所述支撑腿远离支撑板的一端连接有加固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杆的设置,可提高相邻支撑腿之间的连接强度,并增加支撑架与地面抵靠时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了支撑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锥形料斗下端面位于出料口与定位杆之间设有呈环状结构的储料围挡,所述储料围挡与管帽之间的间隙大于滤料的大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滤料进入出料口的进料速度大于滤料从储料围挡与导料部之间排出速度时,储料围挡即可储存一些部分滤料,使得滤料更为均匀的从导料板滑落至管井内。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腿的底部沿其高度方向滑动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的底部呈尖锥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架移动至所需位置时,将插杆插入土地内,即可提高支撑架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工作人员可将滤料送入锥形料斗内,滤料通过出料口掉落至管帽的弧形面上,使滤料较为均匀的向井管的周围散落,从而使滤料较为均匀的回填至井管周围;
2.当支撑架移动至所需位置时,将插杆插入土地内,即可提高支撑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凸显管帽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凸显支撑架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凸显定位杆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井管;2、管井;3、支撑架;4、锥形料斗;5、出料口;6、管帽;7、插接部;8、导料部;9、支撑腿;10、支撑板;11、安装孔;12、加固杆;13、环形凸沿;14、插杆;15、滑槽;16、踏杆;17、通槽;18、插接孔;19、定位杆;20、螺纹杆;21、螺纹孔;22、储料围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降水井结构,包括管井2、安装于管井2内的井管1,井管1为周壁设置有过滤孔的过滤管,优选地采用钢结构过滤管,如桥式滤水管。管井2的井口边沿处安装有支撑架3,支撑架3上安装有锥形料斗4,锥形料斗4的中部设有出料口5。工作人员可将滤料送至锥形料斗4上,并通过出料口5掉入管井2内。
参照图2,井管1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管帽6,管帽6包括与井管1内径相适配的插接部7以及与插接部7相连的导料部8,插接部7呈圆柱结构。导料部8抵接于井管1的上端面,导料部8呈半圆弧状的导料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料部8也可以呈圆锥状等。导料部8抵靠于井管1上端面部分的直径与井管1的外径相等。当锥形料斗4移动至出料口5位于管帽6的正上方时,出料口5与管帽6之间间隔形成有出料间隙,滤料从出料口5掉落至导料部8上时,会较为均匀的向从导料部8的圆弧面发散,并通过出料间隙均匀的进入管井2内。
参照图3,支撑架3包括支撑板10以及设置于支撑板10四个角落的支撑腿9,支撑腿9垂直于支撑板10。相邻支撑腿9远离支撑板10的一端连接有加固杆12,支撑架3通过加固杆12抵接于地面。支撑板10上开设有供锥形料斗4安装的安装孔11,锥形料斗4的上端边沿凸起有环形凸沿13。当锥形料斗4安装于安装孔11内时,环形凸沿13抵接于安装孔11的边沿。进一步的,环形凸沿13与支撑板10之间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参照图3,支撑腿9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插杆14,插杆14呈长方体结构。支撑腿9的底部开设有供插杆14滑动的滑槽15,滑槽15沿支撑腿9的高度方向延伸,插杆14的底部呈尖锥状。插杆14的上端垂直连接有踏杆16,支撑腿9的侧壁上开设有供踏杆16伸出滑动的通槽17。当踏杆16抵接于通槽17靠近支撑板10一端时,插杆14完全收入滑槽15内,踏杆16滑动至通槽17远离支撑板10一端时,插杆14可伸出滑槽15外与地面插接固定。插杆14与踏杆16之间可通过焊接或螺接的方式形成固定。
参照图4,锥形料斗4与管帽6之间设有当出料口5与井管1处于同一轴线位置时,用于将锥形料斗4和管帽6连接固定的卡接机构,卡接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锥形料斗4下端面的插接件以及对称设置于导料部8上供插接件插接的插接孔18。
进一步的,参照图4,插接件包括定位杆19以及螺纹杆20,两个定位杆19均固定于锥形料斗4的下端锥面上,且定位杆19与锥形料斗4的中轴线相平行。定位杆19远离锥形料斗4的一端开设有供螺纹杆20螺纹连接的螺纹孔21,螺纹孔21沿定位杆19的长度方向延伸。当两个螺纹杆20从定位杆19内旋出并插入插接孔18内时,出料口5与管帽6处于同一轴线位置,从而实现对井管1定位支撑的作用。
参照图4,作为进一步优选的,锥形料斗4下端锥面位于出料口5与定位杆19之间设有呈环状结构的储料围挡22,储料围挡22的圆心与出料口5的中心重合。当螺纹杆20插入插接孔18内与管帽6形成固定时,储料围挡22与导料部8之间形成有间隙,且间隙大于滤料的大小,滤料可从此间隙排出。
当滤料进入出料口5的进料速度大于滤料从储料围挡22与导料部8之间排出速度时,储料围挡22即可储存一些部分滤料,使得滤料更为均匀的从导料板滑落至管井2内。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使用时,将管帽6安装于井管1的管口处,再将支撑架3移动至井口的位置,使得锥形料斗4上的定位杆19对准插接孔18,并旋转螺纹杆20,使得螺纹杆20插入对应的插接孔18内,即可使管帽6与出料口5处于同一轴线位置,并实现井管1的定位。工作人员将滤料送入锥形料斗4后,滤料从出料口5掉落至导料部8上,滤料即可通过导料部8的圆弧面较为均匀的向井管1周侧散落,从而提高滤料填充的均匀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降水井结构,包括管井(2)以及安装于管井(2)内的井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在管井(2)井口边沿处的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上安装有锥形料斗(4),所述锥形料斗(4)的中部设有出料口(5),所述井管(1)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管帽(6),所述管帽(6)的直径与井管(1)的外径相同,所述管帽(6)远离井管(1)的一侧设有呈圆弧状的导料结构,所述管帽(6)与锥形料斗(4)之间间隔形成有出料间隙;所述锥形料斗(4)与管帽(6)之间设有当出料口(5)与井管(1)处于同一轴线位置时,用于将锥形料斗(4)和管帽(6)连接固定的卡接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水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帽(6)包括与井管(1)内径相适配的插接部(7)以及抵接于井管(1)上端面的、与井管(1)外径相等的导料部(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水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锥形料斗(4)下端面可伸缩的插接件以及对称设置于导料部(8)上供插接件插入的插接孔(18),当所述插接件插入插接孔(18)时,出料口(5)与井管(1)处于同一轴线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降水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包括定位杆(19)以及螺纹杆(20),所述定位杆(19)与锥形料斗(4)的中轴线相平行,所述定位杆(19)远离锥形料斗(4)的一端开设有供螺纹杆(20)旋入的螺纹孔(21),所述螺纹孔(21)沿定位杆(19)的长度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水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3)包括支撑板(10)以及设置于支撑板(10)四个角落的支撑腿(9),所述支撑板(10)上开设有供锥形料斗(4)安装的安装孔(11),所述锥形料斗(4)的上端外周侧凸起有抵接于安装孔(11)边沿的环形凸沿(13),所述环形凸沿(13)与支撑板(10)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降水井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支撑腿(9)远离支撑板(10)的一端连接有加固杆(1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降水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料斗(4)下端面位于出料口(5)与定位杆(19)之间设有呈环状结构的储料围挡(22),所述储料围挡(22)与管帽(6)之间的间隙大于滤料的大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降水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9)的底部沿其高度方向滑动连接有插杆(14),所述插杆(14)的底部呈尖锥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