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边坡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工程建设中形成的边坡,在遇到雨天或强烈震动时,往往会出现滑坡、崩塌、膨胀或剥落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放置上述地质灾害的发生,就需要进行边坡治理,其中,抗滑桩或预应力索、或者抗滑性与预应力索的结合,属于是常用的边坡治理用支护结构。边坡按地质成分自外而内可分为滑坡体和滑床,其中滑坡体又称为非稳定区,相对的,滑床被称为稳定区,抗滑桩或预应力索是通过穿过滑坡体深入滑床,用于支挡滑坡体的滑动力,起到稳定边坡的作用。
现有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104805849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边坡支护结构,包括锚索、锚固单元和至少一条沿边坡横向布置的格梁,锚固单元沿格梁纵向设置至少一个,锚固单元间通过锚索拉紧连接;每一锚固单元均包括锚杆、外套管和旋紧件,锚杆下端设置有向端部扩大的下部锥度胀头,外套管与下部锥度胀头对应的管段设置至少三个纵向切口形成下膨胀部;通过锚固单元与格梁共同加固,并通过锚索对锚固单元间进行紧固,增加彼此间的抗拉扯力,锚杆内套于外套管形成整体的抗滑桩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弯和抗剪力,从而提高抗滑力,另外,锚杆末端的下部锥度胀头与下膨胀部形成自锁结构,不但安装方便快捷,而且安装后具有相当好的固定效果,不易产生轴向的移动。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支护结构的安装,对边坡的土质要求高,当边坡的土质较软时,上述支护结构可能就不适用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护坡结构,其通过设置支护装置,便于对土质较软的边坡进行支护。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护坡结构,包括稳定区和非稳定区,所述稳定区和非稳定区之间安装有多组支护装置,每组所述支护装置包括开设于稳定区的第一安装孔、开设于非稳定区且与第一安装孔连通的第二安装孔、贯穿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设置的转轴、固接于转轴处于第一安装孔内的一端的钻头、可拆卸连接于转轴另一端的手轮、安装于转轴处于第一安装孔内的一端且用于与第一安装孔侧壁连接的连接机构以及安装于转轴处于第二安装孔内的一端且用于对第二安装孔的侧壁进行支护的支护机构;所述支护机构包括固接于转轴远离钻头一端外侧壁的连接管,所述转轴上螺纹链接有驱动环,所述驱动环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滑套,所述滑套沿竖向滑移连接于转轴,所述转轴上安装有用于对滑套进行导向的导向组件,所述连接管的内周面上开设有多个通道,每个所述通道内沿连接管的径向滑移连接有插接块,所述滑套上铰接有多个连杆,多个所述连杆远离滑套的一端一一对应的铰接于多个插接块靠近滑套的一端,所述驱动环上安装有用于驱动驱动环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边坡进行支护时,先通过扩孔机分别在稳定区和非稳定区开设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随后通过转动手轮转动转轴,此时转轴通过钻头钻入稳定区内,然后通过连接机构使转轴与稳定区牢固连接;接下来通过驱动组件驱动驱动环向下移动,驱动环向下移动带动滑套向下移动,此时滑套在连杆的作用下驱动插接块与第二安装孔的侧壁插接,从而便可使连接管与第二安装孔的侧壁连接,因而便于对边坡进行支护。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每个所述插接块的顶部开设有浇筑槽,所述浇筑槽远离驱动环的一端贯穿插接块远离驱动环的一端设置,所述连接管的顶部开设有与浇筑槽连通的浇筑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浇筑孔以及浇筑槽,能够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从而能够使插接块与第二安装孔的侧壁连接地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浇筑孔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管接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管接头,便于使浇筑孔与混凝土喷枪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螺纹连接于驱动环外侧壁的驱动杆以及套接于驱动杆的z形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z形管驱动驱动杆转动,驱动杆转动驱动驱动环转动;通过设置驱动组件,便于驱动驱动环转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固接于转轴外侧壁的套筒以及沿竖向滑移连接于套筒内壁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远离套筒的一端固接于滑套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筒对导向杆具有导向作用,从而能够降低滑套在沿竖向滑移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接于转轴靠近第一安装孔一端的套管以及套设于套管外的连接筒;所述连接筒与套管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杆,每个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接于套管的外周面,另一端固接于连接筒的内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使转轴与稳定区固定连接时,通过转动手轮转动转轴,转轴转动带动连接筒向第一安装孔内运动,当连接筒完全进入到第一安装孔内后,向第一安装孔内浇筑混凝土,从而可使连接筒与第一安装孔内壁的土体固定连接,因而可使转轴与稳定区固定连接;综上所述,通过设置连接机构,能够使转轴与稳定区固定连接,因而便于转轴对支护机构起到较佳的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筒的外周面设置有波浪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波浪边,可使连接筒与第一安装孔的内壁实现预固定,因而便于后期向第一安装孔内浇筑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轴的顶部开设有方形槽,所述手轮的一端固接有方形块,所述方形块插接于方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方形槽和方形块,便于对手轮进行拆装,从而能够节省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当需要对边坡进行支护时,先通过扩孔机分别在稳定区和非稳定区开设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随后通过转动手轮转动转轴,此时转轴通过钻头钻入稳定区内,然后通过连接机构使转轴与稳定区牢固连接;接下来通过驱动组件驱动驱动环向下移动,驱动环向下移动带动滑套向下移动,此时滑套在连杆的作用下驱动插接块与第二安装孔的侧壁插接,从而便可使连接管与第二安装孔的侧壁连接,因而便于对边坡进行支护;
2.通过z形管驱动驱动杆转动,驱动杆转动驱动驱动环转动;通过设置驱动组件,便于驱动驱动环转动;
3.通过设置方形槽和方形块,便于对手轮进行拆装,从而能够节省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凸显支护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中凸显支护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中凸显方形块和方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稳定区;11、第一安装孔;2、非稳定区;21、第二安装孔;3、支护装置;31、转轴;311、方形槽;32、钻头;33、手轮;331、方形块;4、支护机构;41、连接管;411、通道;412、浇筑孔;42、驱动环;43、滑套;44、插接块;441、浇筑槽;45、连杆;46、管接头;5、驱动组件;51、驱动杆;52、z形管;6、导向组件;61、套筒;62、导向杆;7、连接机构;71、套管;72、连接筒;721、波浪边;73、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护坡结构,包括稳定区1和非稳定区2,稳定区1和非稳定区2之间安装有多组支护装置3。
如图1和图2所示,每组支护装置3包括开设于稳定区1的第一安装孔11、开设于非稳定区2且与第一安装孔11连通的第二安装孔21、贯穿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1设置的转轴31、固接于转轴31处于第一安装孔11内的一端的钻头32、可拆卸连接于转轴31另一端的手轮33、安装于转轴31处于第一安装孔11内的一端且用于与第一安装孔11侧壁连接的连接机构7以及安装于转轴31处于第二安装孔21内的一端且用于对第二安装孔21的侧壁进行支护的支护机构4;支护机构4包括固接于转轴31远离钻头32一端外侧壁的连接管41,转轴31上螺纹链接有驱动环42,驱动环42的底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滑套43,滑套43沿竖向滑移连接于转轴31,转轴31上安装有用于对滑套43进行导向的导向组件6,连接管41的内周面上开设有多个通道411,每个通道411内沿连接管41的径向滑移连接有插接块44,滑套43上铰接有多个连杆45,多个连杆45远离滑套43的一端一一对应的铰接于多个插接块44靠近滑套43的一端,驱动环42上安装有用于驱动驱动环42转动的驱动组件5。当需要对边坡进行支护时,先通过扩孔机分别在稳定区1和非稳定区2开设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1,随后通过转动手轮33转动转轴31,此时转轴31通过钻头32钻入稳定区1内,然后通过连接机构7使转轴31与稳定区1牢固连接;接下来通过驱动组件5驱动驱动环42向下移动,驱动环42向下移动带动滑套43向下移动,此时滑套43在连杆45的作用下驱动插接块44与第二安装孔21的侧壁插接,从而便可使连接管41与第二安装孔21的侧壁连接,因而便于对边坡进行支护。
每个插接块44的顶部开设有浇筑槽441,浇筑槽441远离驱动环42的一端贯穿插接块44远离驱动环42的一端设置,连接管41的顶部开设有与浇筑槽441连通的浇筑孔412,浇筑孔412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管接头46。通过设置浇筑孔412以及浇筑槽441,能够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从而能够使插接块44与第二安装孔21的侧壁连接地更加牢固。
驱动组件5包括螺纹连接于驱动环42外侧壁的驱动杆51以及套接于驱动杆51的z形管52。通过z形管52驱动驱动杆51转动,驱动杆51转动驱动驱动环42转动;通过设置驱动组件5,便于驱动驱动环42转动。
导向组件6包括固接于转轴31外侧壁的套筒61以及沿竖向滑移连接于套筒61内壁的导向杆62;导向杆62远离套筒61的一端固接于滑套43的底部。套筒61对导向杆62具有导向作用,从而能够降低滑套43在沿竖向滑移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连接机构7包括固接于转轴31靠近第一安装孔11一端的套管71以及套设于套管71外的连接筒72;连接筒72的外周面设置有波浪边721,连接筒72与套管71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杆73,每个连接杆73的一端固接于套管71的外周面,另一端固接于连接筒72的内周面。当需要使转轴31与稳定区1固定连接时,通过转动手轮33转动转轴31,转轴31转动带动连接筒72向第一安装孔11内运动,当连接筒72完全进入到第一安装孔11内后,向第一安装孔11内浇筑混凝土,从而可使连接筒72与第一安装孔11内壁的土体固定连接,因而可使转轴31与稳定区1固定连接;综上所述,通过设置连接机构7,能够使转轴31与稳定区1固定连接,因而便于转轴31对支护机构4起到较佳的支撑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转轴31的顶部开设有方形槽311,手轮33的一端固接有方形块331,方形块331插接于方形槽311。通过设置方形槽311和方形块331,便于对手轮33进行拆装,从而能够节省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当需要使转轴31与稳定区1固定连接时,通过转动手轮33转动转轴31,转轴31转动带动连接筒72向第一安装孔11内运动,当连接筒72完全进入到第一安装孔11内后,向第一安装孔11内浇筑混凝土,从而可使连接筒72与第一安装孔11内壁的土体固定连接,因而可使转轴31与稳定区1固定连接;接下来通过z形管52驱动驱动杆51转动,驱动杆51转动驱动驱动环42向下移动,驱动环42向下移动带动滑套43向下移动,此时滑套43在连杆45的作用下驱动插接块44与第二安装孔21的侧壁插接,从而便可使连接管41与第二安装孔21的侧壁连接,最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护坡结构,包括稳定区(1)和非稳定区(2),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区(1)和非稳定区(2)之间安装有多组支护装置(3),每组所述支护装置(3)包括开设于稳定区(1)的第一安装孔(11)、开设于非稳定区(2)且与第一安装孔(11)连通的第二安装孔(21)、贯穿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1)设置的转轴(31)、固接于转轴(31)处于第一安装孔(11)内的一端的钻头(32)、可拆卸连接于转轴(31)另一端的手轮(33)、安装于转轴(31)处于第一安装孔(11)内的一端且用于与第一安装孔(11)侧壁连接的连接机构(7)以及安装于转轴(31)处于第二安装孔(21)内的一端且用于对第二安装孔(21)的侧壁进行支护的支护机构(4);所述支护机构(4)包括固接于转轴(31)远离钻头(32)一端外侧壁的连接管(41),所述转轴(31)上螺纹链接有驱动环(42),所述驱动环(42)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滑套(43),所述滑套(43)沿竖向滑移连接于转轴(31),所述转轴(31)上安装有用于对滑套(43)进行导向的导向组件(6),所述连接管(41)的内周面上开设有多个通道(411),每个所述通道(411)内沿连接管(41)的径向滑移连接有插接块(44),所述滑套(43)上铰接有多个连杆(45),多个所述连杆(45)远离滑套(43)的一端一一对应的铰接于多个插接块(44)靠近滑套(43)的一端,所述驱动环(42)上安装有用于驱动驱动环(42)转动的驱动组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插接块(44)的顶部开设有浇筑槽(441),所述浇筑槽(441)远离驱动环(42)的一端贯穿插接块(44)远离驱动环(42)的一端设置,所述连接管(41)的顶部开设有与浇筑槽(441)连通的浇筑孔(4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筑孔(412)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管接头(4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螺纹连接于驱动环(42)外侧壁的驱动杆(51)以及套接于驱动杆(51)的z形管(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6)包括固接于转轴(31)外侧壁的套筒(61)以及沿竖向滑移连接于套筒(61)内壁的导向杆(62);所述导向杆(62)远离套筒(61)的一端固接于滑套(43)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7)包括固接于转轴(31)靠近第一安装孔(11)一端的套管(71)以及套设于套管(71)外的连接筒(72);所述连接筒(72)与套管(71)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杆(73),每个所述连接杆(73)的一端固接于套管(71)的外周面,另一端固接于连接筒(72)的内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72)的外周面设置有波浪边(7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31)的顶部开设有方形槽(311),所述手轮(33)的一端固接有方形块(331),所述方形块(331)插接于方形槽(311)。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