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桩护壁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21  165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支撑结构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钢筋混凝土桩护壁。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桩已广泛使用于水工建筑、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和桥梁等工程的基础作业,传统的混凝土桩通常是在地面上塌坑内灌注混凝土,然后在混凝土内插入钢筋,而后再次浇灌后将混凝土包裹钢筋,然而混凝土与塌坑之间由于是两种建筑材料,所以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不够稳定,容易发生成型后的混凝土桩受力后与地面分离的现象,安全性较差,虽然现有技术通过增加混凝土桩的数量来弥补这一问题,但是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加与地面的连接强度的钢筋混凝土桩护壁。

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钢筋混凝土桩护壁,其包括圆筒状护壁主体,每个所述圆筒状护壁主体由两个半筒状的折弯板组成;在所述折弯板外壁上均匀分布设有突出体;在两个所述折弯板的直线边沿上设有对接直条板,两个所述折弯板上的所述对接直条板上对应设有穿孔;在所述折弯板对应的所述穿孔内插接设有限位导向杆。

优选的,所述护壁主体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护壁主体上下竖直插接设置,在每个所述护壁主体的所述折弯板一个曲线边沿上均匀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槽方向与所述穿孔的轴向平行;在所述护壁主体的所述折弯板另一个曲线边沿上设有与所述凹槽对应的滑块。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过护壁的设置使混凝土桩体与塌孔形成紧密牢固的连接,从而无需增加混凝土桩体的数量就能够形成对上方建筑物的稳定支撑,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折弯板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实施例1的使用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折弯板的主视图。

图8为图7的侧视图。

图9为图7的俯视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另一种折弯板的侧视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图12为实施例2的使用示意图。

护壁主体1、折弯板11、对接直条板12、穿孔13、突出体2、限位导向杆3、凹槽4、滑块5、塌孔6、混凝土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参阅图1至图4所示,钢筋混凝土桩护壁,其包括圆筒状护壁主体1,每个圆筒状护壁主体1由两个半筒状的折弯板11组成,在折弯板11外壁上均匀分布设有突出体2;在两个折弯板11的直线边沿上设有对接直条板12,在两个折弯板11上的对接直条板上对应设有穿孔13;在折弯板11对应的穿孔13内插接设有限位导向杆3。

使用说明:如图5所示,施工时先通过现有的打孔机在地面上打出一定深度的塌孔6,将两个折弯板11对接拼合,使两个折弯板11的对接直条板12贴合,在贴合的对接直条板12上的对应穿孔13内套设由限位导向杆3,对接后的两个折弯板11形成圆筒状护壁主体1,将护壁主体1竖直放置在塌孔6内,而后向圆筒状的护壁主体1内的区域进行混凝土7浇灌,并且将浇灌后的混凝土泥浆进行压实,形成完整的混凝土桩体;通过混凝土7压实的过程中的挤压力,将对接拼合的两个折弯板11延限位导向杆3的轴向撑开,使护壁主体1外壁与地面上的塌孔6的内壁进行挤压式接触,保证在塌孔6内的混凝土桩体不会受到强压力导致折断,从而增加混凝土桩体与地面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而折弯板11外壁上设置的突出体2挤压进入地面上的塌孔6的内壁内,从而使折弯板11与地面形成稳定牢固的连接。

实施例2:如图6至图9所示,钢筋混凝土桩护壁,其包括两个圆筒状护壁主体1,每个圆筒状护壁主体1由两个半筒状的折弯板11组成,在每个折弯板11一个曲线边沿上均匀开设有凹槽4,凹槽4的开槽方向与穿孔13的轴向平行;在折弯板11另一个曲线边沿上设有与凹槽4对应的滑块5;两个上下竖直插接设置的护壁主体1之间的滑块5插接在对应的凹槽4内;在折弯板11外壁上均匀分布设有突出体2;在两个折弯板11的直线边沿上设有对接直条板12,在两个折弯板11上的对接直条板上对应设有穿孔13;在折弯板11对应的穿孔13内插接设有限位导向杆3。

使用说明:施工时先通过现有的打孔机在地面上打出一定深度的塌孔6,将两个折弯板11对接拼合,使两个折弯板11的对接直条板12贴合,在贴合的对接直条板12上的对应穿孔13内套设由限位导向杆3,对接后的两个折弯板11形成一个圆筒状护壁主体1;将两个护壁主体1竖直放置在塌孔6内,两个护壁主体1竖直放置时,使两个护壁主体1之间的滑块5对应插接在凹槽4内,确保两个护壁主体1稳定的放置在塌孔6内;而后向圆筒状的护壁主体1内的区域进行混凝土7浇灌,并且将浇灌后的混凝土泥浆进行压实,形成完整的混凝土桩体;通过混凝土7压实的过程中的挤压力,将对接拼合的两个折弯板11延限位导向杆3的轴向撑开,使护壁主体1外壁与地面上的塌孔6的内壁进行挤压式接触,保证在塌孔6内的混凝土桩体不会受到强压力导致折断,从而增加混凝土桩体与地面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为了保证折弯板11在撑开位移的过程中设置在上方的护壁主体1不发生倾倒,两个护壁主体1上的对接直条板12上下对应放置,保证护壁主体1的撑开位移方向一致,同时,凹槽4的开槽方向与穿孔13的轴向平行,使滑块5在凹槽4内的位移方向与折弯板11的撑开位移方向一致;如图10至11所示,滑块5为梯形,滑块5底面长度大于对应的凹槽4槽底长度,延长滑块5在凹槽4内的位移距离;而折弯板11外壁上设置的突出体2挤压进入地面上的塌孔6的内壁内,从而使折弯板11与地面形成稳定牢固的连接。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钢筋混凝土桩护壁,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圆筒状护壁主体,每个所述圆筒状护壁主体由两个半筒状的折弯板组成;在所述折弯板外壁上均匀分布设有突出体;在两个所述折弯板的直线边沿上设有对接直条板,两个所述折弯板上的所述对接直条板上对应设有穿孔;在所述折弯板对应的所述穿孔插接设有限位导向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桩护壁,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壁主体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护壁主体上下竖直插接设置,在每个所述护壁主体的所述折弯板一个曲线边沿上均匀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槽方向与所述穿孔的轴向平行;在所述护壁主体的所述折弯板另一个曲线边沿上设有与所述凹槽对应的滑块。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桩护壁,其包括圆筒状护壁主体,每个所述圆筒状护壁主体由两个半筒状的折弯板组成;在所述折弯板外壁上均匀分布设有突出体;在两个所述折弯板的直线边沿上设有对接直条板,对接直条板上对应设有穿孔;在所述折弯板对应的穿孔使用限位导向杆。优点在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过护壁的设置使混凝土桩体与塌孔形成紧密牢固的连接,从而无需增加混凝土桩体的数量就能够形成对上方建筑物的稳定支撑,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利;李强;乔在雄;杨东;杨勇;袁鑫;张宽义;淡永军;赵熙;刘桂霞;杨晓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兴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11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