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压型抗拔桩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21  144


本实用新型属于桩基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受压型抗拔桩。



背景技术: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结构的抗浮破坏问题日渐凸显。抗拔桩作为一种抗浮措施,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结构的抗浮设计。然而现有技术中,无论是传统的等截面、变截面抗拔桩还是如公开号为cn100585092c名称为抗压抗拔桩基的成桩方法的发明专利所公开的一种抗压抗拔桩基(包括柱状的由钢筋及混凝土构成的桩基主体,所述的钢筋在桩基主体的底部向外扩张,在桩基主体底部形成径向尺寸大于桩基主体部分的大头状的底盘)、公开号为cn102363956a名称为抗拔桩的发明专利所公开的通过加大桩体整个面对地下土层的摩擦力,增加桩与桩之间的连接强度且提高桩体对地下水的浮力的抗力的抗拔桩,抗拔桩发挥作用时本质上均为受拉桩。

抗拔桩在受拉状态下,桩身轴力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抗拔承载力主要由桩身中上部桩侧摩阻力提供,桩下部侧摩阻力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议抗拔桩在受拉状态下的抗拔承载力仅为同样条件下受压摩擦桩承载力的0.5-0.8倍)。此外,抗拔桩在较大受拉荷载作用下,桩身上部钢筋与混凝土易发生不协调变形导致桩体发生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受压型抗拔桩,该结构使抗拔桩发挥作用时处于受压状态,提高抗拔桩的抗拔承载力,避免在较大受拉荷载作用下,抗拔桩上部钢筋与混凝土发生不协调变形而导致桩体破坏。

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受压型抗拔桩,包括桩体以及贯穿所述桩体的无粘结预应力锚索;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顶部设置有张拉端锚具,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底部设置有固定端锚具;

所述张拉端锚具由锚头、夹片以及第一承压板组成,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通过所述夹片固装在所述锚头上,所述锚头固装在所述第一承压板上;所述张拉端锚具设置在建筑结构底板顶部,所述建筑结构底板设置有能通过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的孔道;

所述固定端锚具由挤压套和第二承压板组成,所述挤压套连接无粘结预应力锚索;所述固定端锚具设置于所述桩体底部,所述固定端锚具外侧设置防腐蚀密封保护筒;所述挤压套设置在第二承压板和所述密封保护筒之间。

优选的,所述抗拔桩为等截面钢筋混凝土桩。

优选的,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为低松弛高强钢丝,所述低松弛高强钢丝外裹pe保护层。

优选的,所述桩体中部设有若干对中支架,每个所述对中支架彼此的间距相等,确保锚索方向且锚索彼此不会相互缠绕。

优选的,所述第二承压板上方设置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用于扩张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使其与固定端锚具锚固的更紧。

优选的,所述建筑结构底板上的孔道直径小于所述桩体直径,所述孔道与所述桩体同心,所述孔道内填充防水密封材料。

优选的,所述密封保护筒与所述固定端锚具间填充防水密封材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张拉端锚具将无粘结预应力锚索与建筑结构底板可靠连接、通过固定端锚具将无粘结预应力锚索与桩体可靠连接。

2、本实用新型的无粘结预应力锚索在桩体中处于自由状态,通过无粘结预应力锚索传递结构受到的浮力,充分发挥锚索抗拉强度高的特性。

3、桩体顶部建筑结构底板上的孔道以及桩体底部的密封保护筒均通过填充防水密封材料来保护无粘结预应力锚索免受腐蚀。

4、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端锚具将无粘结预应力锚索的拉力转化为桩体底部第二承压板受到的压力,桩体在受压状态下能充分发挥混凝土的高抗压性能及与钢筋协调变形的性能;受压桩的弹性压缩引起桩体侧向膨胀使桩土界面的侧摩阻力趋于增加,从而使抗拔桩具有更高的抗拔承载力;即通过改变抗拔桩桩体的受力状态,使抗拔桩发挥作用时处于受压状态,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的协调变形作用,提高抗拔桩的抗拔承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中,1-桩体;2-无粘结预应力锚索;

3-张拉端锚具;31-锚头;32-夹片;33-第一承压板;

4-固定端锚具;41-挤压套;42-第二承压板;

5-建筑结构底板;51-孔道;6-密封保护筒;7-对中支架;8-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特例举以下实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参阅附图1,一种受压型抗拔桩,所述抗拔桩为等截面钢筋混凝土桩,包括桩体1以及贯穿所述桩体1的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为低松弛高强钢丝,所述低松弛高强钢丝外裹pe保护层。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顶部设置有张拉端锚具3,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底部设置有固定端锚具4;

所述张拉端锚3具由锚头31、夹片32以及第一承压板33组成,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通过所述夹片32固装在所述锚头31上,所述锚头31固装在所述第一承压板33上;所述张拉端锚具3设置在建筑结构底板5顶部,所述建筑结构底板5设置有能通过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的孔道51;所述建筑结构底板5上的孔道51直径小于所述桩体1直径,所述孔道51与所述桩体1同心,所述孔道51内填充防水密封材料。

所述桩体1中部设有若干对中支架7,每个所述对中支架7彼此的间距相等,确保锚索方向且锚索彼此不会相互缠绕。

所述固定端锚4具由挤压套41和第二承压板42组成,所述挤压套41连接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所述固定端锚具4设置于所述桩体1底部,所述固定端锚具4外侧设置防腐蚀密封保护筒6;所述挤压套41设置在第二承压板42和所述密封保护筒6之间。所述密封保护筒6与所述固定端锚具4间填充防水密封材料。所述第二承压板42上方设置有支撑环8,所述支撑环8用于扩张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使其与固定端锚具4锚固的更紧。

工作原理:通过张拉端锚具3将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与建筑结构底板5可靠连接、通过固定端锚具4将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与桩体1可靠连接。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在桩体1中处于自由状态,通过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传递结构受到的浮力,充分发挥锚索抗拉强度高的特性

通过固定端锚具4将无粘结预应力锚索2的拉力转化为桩体1底部第二承压板42受到的压力,桩体1在受压状态下能充分发挥混凝土的高抗压性能及与钢筋协调变形的性能;受压桩的弹性压缩引起桩体1侧向膨胀使桩土界面的侧摩阻力趋于增加,从而使抗拔桩具有更高的抗拔承载力;即通过改变抗拔桩桩体的受力状态,使抗拔桩发挥作用时处于受压状态,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的协调变形作用,提高抗拔桩的抗拔承载力。

尽管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受压型抗拔桩,包括桩体以及贯穿所述桩体的无粘结预应力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顶部设置有张拉端锚具,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底部设置有固定端锚具;所述张拉端锚具由锚头、夹片以及第一承压板组成,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通过所述夹片固装在所述锚头上,所述锚头固装在所述第一承压板上;所述张拉端锚具设置在建筑结构底板顶部,所述建筑结构底板设置有能通过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的孔道;所述固定端锚具由挤压套和第二承压板组成,所述挤压套连接无粘结预应力锚索;所述固定端锚具设置于所述桩体底部,所述固定端锚具外侧设置防腐蚀密封保护筒;所述挤压套设置在第二承压板和所述密封保护筒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压型抗拔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拔桩为等截面钢筋混凝土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压型抗拔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为低松弛高强钢丝,所述低松弛高强钢丝外裹pe保护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压型抗拔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中部设有若干对中支架,每个所述对中支架彼此的间距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压型抗拔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压板上方设置有支撑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压型抗拔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结构底板上的孔道直径小于所述桩体直径,所述孔道与所述桩体同心,所述孔道内填充防水密封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压型抗拔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保护筒与所述固定端锚具间填充防水密封材料。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受压型抗拔桩,包括桩体及贯穿所述桩体的无粘结预应力锚索,锚索顶部设置有张拉端锚具、底部设置有固定端锚具;所述张拉端锚具由锚头、夹片及第一承压板组成,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锚索通过夹片固装在锚头上,所述锚头固装在第一承压板上;所述张拉端锚具设置在建筑结构底板顶部,所述建筑结构底板设置有能通过无粘结预应力锚索的孔道;所述固定端锚具由挤压套和第二承压板组成,所述挤压套连接无粘结预应力锚索;所述固定端锚具设置于所述桩体底部,所述固定端锚具外侧设置防腐蚀密封保护筒;所述挤压套设置在第二承压板和密封保护筒间。本实用新型使抗拔桩为受压型桩体,能充分发挥桩体的侧摩阻力,提高抗拔桩的抗拔承载力。

技术研发人员:尚海敏;于进庆;崔庆国;孙元春;隋孝民;李彦春;刘占峰;沈丁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