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墙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模块化预制的施工方式被广泛的运用于房屋建筑领域。
目前,公告号为cn20511648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包括上墙体、下墙体和定位棒。上墙体底端和下墙体顶端对应的位置分别预留有定位棒安装槽,定位棒安装于上述定位棒安装槽中,使上墙体和下墙体快速且准确对齐。
但是,上墙体与下墙体之间仅通过定位棒与定位槽进行定位,当上墙体与下墙体相对准后可能存在侧面错位的现象,之后工作人员需要一点点挪动、校准上墙体,直至侧边同样处于同一平面。因此,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上墙体与下墙体对准麻烦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降低上墙体与下墙体之间的对准难度,本申请提供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包括上墙体与下墙体,所述上墙体底部设置有第一座体,所述下墙体顶部设置有第二座体,所述第二座体一侧设置有用于引导上墙体对准下墙体的导向板,所述第二座体顶部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滚球,所述第一座体底部开设有滚槽,所述滚球滚动连接于滚槽,所述滚槽靠近上墙体一侧槽壁连通开设有供滚球卡接的卡接槽,所述第一座体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通过固定组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墙体与下墙体之间进行对准时,先将上墙体通过起吊设备吊装至下墙体上方,并使得上墙体与导向板相接触,在导向板的导向作用下向下墙体方向落去,之后通过滚球容纳于滚槽进行对准,使得上墙体与下墙体实现连接,连接后如果滚球未卡接于卡接槽内,则上墙体与下墙体之间存在错位,此时滑动上墙体直至滚球容纳于卡接槽实现对准,最后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即可;整个过程简单,通过导向板导向,滚球容纳于滚槽方便上墙体与下墙体的对准,并且通过滚球与卡接槽的状态能够确定上墙体与下墙体之间是否错位,错位后也只要滑动上墙体即可实现对准,有利于快速的对上墙体与下墙体实现对准。
优选的,所述第二座体顶部螺接固定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顶部考设有容纳槽,所述滚球容纳于容纳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通过安装柱螺接于第二座体实现滚球的安装,有利于降低滚球的安装、维护难度。
优选的,所述滚槽靠近卡接槽部分呈倾斜设置,所述滚槽靠近卡接槽部分的竖直高度高于滚槽远离卡接槽部分的竖直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滚球通过滚槽倾斜部分进入卡接槽,有利于减小滚球进入卡接槽后第一墙体对第二墙体造成的冲击。
优选的,所述第二座体远离导向板一侧铰接有限制板,所述限制板设置有用于与第二座体实现固定的固定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限制板朝上墙体方向翻转,再通过固定件进行固定,有利于通过限制板对第一墙体的运动方向进行进一步的限制,提升第一墙体滑动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为插板,所述插板穿设于限制板,所述第二座体顶部开设有插板槽,所述插板插接于插板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通过插板插接于插板槽实现限制板与第二座体之间的固定,插板、插板槽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优选的,所述第二座体顶部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高度小于滚球凸出容纳槽的高度,所述第一座体底部均匀间隔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块容纳于固定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固定块容纳于固定槽,有利于阻碍第一墙体与第二墙体之间出现错位,并且增加第一墙体与第二墙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螺栓与螺母,所述螺栓穿设于第一座体,所述固定块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螺栓穿过连接孔,所述螺母螺接于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旋转螺母,使得螺栓对第一墙体以及第二墙体进行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相背侧分别设置有稳固板,所述稳固板均匀间隔设置有稳固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第一座体以及第二座体通过稳固板、稳固条增加与上墙体、下墙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上墙体与下墙体进行对准时,先通过导向板进行导向,方便上墙体快速准确的落至下墙体顶部,接着通过滚球容纳于滚槽进一步的进行对准,然后通过滚球与卡接槽确定上墙体与下墙体之间是否错位,错位时只要滑动上墙体直至滚球卡接于卡接槽即可实现对准,整个过程简单、方便,能够降低上墙体与下墙体之间的对准难度,有利于快速对准;
2.第二座体设置有限制板,一方面能够对上墙体的滑动轨迹进行限制,另一方面能够与导向板进行配合,加强下墙体与上墙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内部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第二座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第一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插板插接于插板槽时的内部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墙体;2、下墙体;3、第一座体;4、第二座体;5、导向板;6、滚球;7、滚槽;8、卡接槽;9、固定组件;901、螺栓;902、螺母;10、安装柱;11、容纳槽;12、限制板;13、插板;14、插板槽;15、固定块;16、固定槽;17、连接孔;18、稳固板;19、稳固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包括上墙体1与下墙体2。上墙体1底部设置有钢铁材质的第一座体3,下墙体2顶部设置有钢铁材质的第二座体4。上墙体1与下墙体2拼接时通过第一座体3与第二座体4进行对准、固定。
参见图2,第一座体3与第二座体4相背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稳固板18,稳固板18两侧均匀间隔设置有稳固条19。预制时,第一座体3、第二座体4与上墙体1、下墙体2分别浇筑成一体,并通过稳固板18与稳固条19增加接触面积,有利于提升连接后的稳固强度。
参见图2,第二座体4侧面固定连接有导向板5,安装时上墙体1先通过起吊设备起吊至下墙体2上方,接着将上墙体1的侧面贴靠于导向板5,然后放下上墙体1,使得上墙体1在导向板5的导向下与下墙体2进行初步对准。
参见图3与图4,第二座体4顶部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滚球6,第一座体3面向第二座体4一侧开设有滚槽7。当上墙体1(上墙体1在图2中标出)即将落至下墙体2顶部时,通过滚球6容纳于滚槽7进行二次对准,有利于提升对准的精准度。滚槽7靠近上墙体1一侧的槽壁开设有卡接槽8,当滚球6未卡接于卡接槽8时,第一座体3与第二座体4之间存在错位,此时上墙体1与下墙体2之间存在间隙,只要滑动上墙体1直至滚球6卡接于卡接槽8,即可实现上墙体1与下墙体2的对准,方便快速对准。
参见图3与图4,滚槽7靠近卡接槽8部分呈倾斜设置,滚槽7靠近卡接槽8部分的竖直高度高于滚槽7远离卡接槽8部分的竖直高度,有利于滚球6平缓的进入卡接槽8,降低对准连接时上墙体1(上墙体1在图2中标出)对下墙体2造成的冲击。
参见图3,第二座体4顶部均匀间隔螺接有多个圆柱状的安装柱10,安装柱10开设有容纳槽11,滚球6容纳于容纳槽11。安装柱10顶部开设有孔槽,安装时将辅助工具插接于孔槽,方便安装柱10与第二座体4的螺接。优选的,安装柱10顶部设置有限制环,当滚球6容纳于容纳槽11后,将限制环安装于安装柱10,使得限制环阻碍滚球6脱离容纳槽11,降低滚球6的安装难度。
参见图2,第二座体4远离导向板5一侧铰接设置有限制板12,当上墙体1与下墙体2存在错位时,将限制板12朝上墙体1方向翻转,直至限制板12贴合于第一座体3,有利于对上墙体1的滑动方向做进一步的限制,使得上墙体1的滑动更加平稳。
参见图3与图5,限制板12设置有固定件,使用时限制板12通过固定件与第二座体4进行固定。固定件为插板13,限制板12开设有多个滑槽,插板13滑动连接于滑槽。第二座体4的厚度大于下墙体2的厚度,第二座体4顶部开设有多个插板槽14。当限制板12贴合于第一座体3时,插板13与插板槽14相对准,此时向下滑动插板13直至插接于插板槽14,实现限制板12与第二座体4间的固定。
参见图3与图4,第二座体4顶部均匀间隔固定有多个固定块15,固定块15分别位于滚球6的两侧。滚球6凸出容纳槽11部分的高度高于固定块15的高度,第一座体3面向第二座体4一侧均匀间隔开设有固定槽16,固定槽16的长度大于固定块15的长度,方便固定块15进入。当滚球6卡接于卡接槽8时,固定块15容纳于固定槽16,有利于阻碍第一座体3与第二座体4发生错位。
参见图2与图3,第一座体3设置有固定组件9,用于实现与第二座体4之间的固定连接。固定组件9包括螺栓901与螺母902,第一座体3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穿设孔,螺栓901穿设于穿设孔,固定块15开设有连接孔17,螺栓901穿过连接孔17、穿设孔,有利于提升第一座体3与第二座体4的连接强度。螺母902螺接于螺栓901,使用时旋转螺母902,使得第一座体3与第二座体4实现固定。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上墙体1与下墙体2之间进行对准时,先通过起吊设备将上墙体1起吊至下墙体2顶部,接着将上墙体1贴靠于导向板5,在上墙体1与下墙体2大致对准的情况下,使得上墙体1在导向板5的导向下向下墙体2落去,再通过滚槽7与滚球6实现上墙体1与下墙体2的对准。当上墙体1与下墙体2之间存在错位时,滚球6未卡接于卡接槽8,此时上墙体1与下墙体2之间存在空隙,接着朝上墙体1方向翻转限制板12,再通过插板13进行固定,然后滑动上墙体1直至滚球6卡接于卡接槽8即可,最后通过螺栓901与螺母902进行固定。整个过程简单,不仅能够使得上墙体1与下墙体2进行快速对准,还能够在存在错位的情况下进行快速的调整,有利于实现上墙体1与下墙体2之间的快速对准。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包括上墙体(1)与下墙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墙体(1)底部设置有第一座体(3),所述下墙体(2)顶部设置有第二座体(4),所述第二座体(4)一侧设置有用于引导上墙体(1)对准下墙体(2)的导向板(5),所述第二座体(4)顶部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滚球(6),所述第一座体(3)底部开设有滚槽(7),所述滚球(6)滚动连接于滚槽(7),所述滚槽(7)靠近上墙体(1)一侧槽壁连通开设有供滚球(6)卡接的卡接槽(8),所述第一座体(3)设置有固定组件(9),所述第一座体(3)与第二座体(4)通过固定组件(9)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4)顶部螺接固定有安装柱(10),所述安装柱(10)顶部开设有容纳槽(11),所述滚球(6)容纳于容纳槽(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滚槽(7)靠近卡接槽(8)部分呈倾斜设置,所述滚槽(7)靠近卡接槽(8)部分的竖直高度高于滚槽(7)远离卡接槽(8)部分的竖直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4)远离导向板(5)一侧铰接有限制板(12),所述限制板(12)设置有用于与第二座体(4)实现固定的固定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插板(13),所述插板(13)穿设于限制板(12),所述第二座体(4)顶部开设有插板槽(14),所述插板(13)插接于插板槽(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4)顶部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块(15),所述固定块(15)的高度小于滚球(6)凸出容纳槽(11)的高度,所述第一座体(3)底部均匀间隔开设有固定槽(16),所述固定块(15)容纳于固定槽(1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9)包括螺栓(901)与螺母(902),所述螺栓(901)穿设于第一座体(3),所述固定块(15)开设有连接孔(17),所述螺栓(901)穿过连接孔(17),所述螺母(902)螺接于螺栓(90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墙安装时可上下快速对齐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体(3)与第二座体(4)相背侧分别设置有稳固板(18),所述稳固板(18)均匀间隔设置有稳固条(19)。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