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26  100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是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正极、负极之分,现在电池也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电动势、容量、比能量和电阻。利用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可以得到具有稳定电压,稳定电流,长时间稳定供电,受外界影响很小的电流,并且电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充放电操作简便易行,不受外界气候和温度的影响,性能稳定可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有很大作用。软包电池一般是液态锂离子电池套上一层聚合物外壳,在结构上采用铝塑膜包装。目前,软包电池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电子设备,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以及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软包电池也随着出现小尺寸的型号,在安装小尺寸型号的软包电池时,难以快速分辨正负极的极耳,这对生产作业效率产生极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一种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包括底壳,扣合于底壳上的上壳,所述底壳和上壳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一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连接有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且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均延伸至底壳和上壳之外;所述上壳与底壳扣合形成包边结构,所述包边结构包括分布于上壳外环壁其中一半侧的第一包边组,以及分布于上壳外环壁另外半侧的第二包边组,所述第一包边组和第二包边组均包括均匀分布的多个包边褶皱,且所述第一包边组的包边褶皱数量大于第二包边组的吧包边褶皱数量;所述正极极耳的位置对应上壳外环壁的其中一半侧,负极极耳对应上壳外环壁的另外半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包边组的包边褶皱数量为n个,所述第二包边组的包边褶皱数量2n个,且n大于等于1。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极耳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包边组对应,所述负极极耳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包边组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极耳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包边组对应,所述负极极耳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包边组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包边褶皱的俯视图截面为三角形。

进一步的,所述包边褶皱的俯视图截面为扇环形。

进一步的,所述包边褶皱的俯视图截面为弓形。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本体包括正极极片、隔膜和负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隔膜和负极极片组合成一个整体,并环绕一柱体形成圆柱状。

进一步的,所述测温模块设置有按键。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上壳包边组分成两组,且两个包边组的包边褶皱的个数不一致,同时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位置对应不同的包边组,从而在进行电池的安装作业时可以快速地分辨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完成正负极极耳的连接和装配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包边褶皱设置成特定的形状,也有助于快速地进行分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截面结构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中包括有:

底壳1、上壳2、第一包边组21、包边褶皱211、第二包边组22、电池本体3、正极极片31、隔膜32、负极极片33、正极极耳4、负极极耳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包括底壳1,扣合于底壳1上的上壳2,所述底壳1和上壳2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一电池本体3,所述电池本体3连接有正极极耳4和负极极耳5,且所述正极极耳4和负极极耳5均延伸至底壳1和上壳2之外;所述上壳2与底壳1扣合形成包边结构,所述包边结构包括分布于上壳2外环壁其中一半侧的第一包边组21,以及分布于上壳2外环壁另外半侧的第二包边组22,所述第一包边组21和第二包边组22均包括均匀分布的多个包边褶皱211,且所述第一包边组21的包边褶皱211数量大于第二包边组22的吧包边褶皱211数量;所述正极极耳4的位置对应上壳2外环壁的其中一半侧,负极极耳5对应上壳2外环壁的另外半侧。

所述第一包边组21的包边褶皱211数量为n个,所述第二包边组22的包边褶皱211数量2n个,且n大于等于1。当然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包边组21和第二包边组22两者的包边褶皱211数量也不局限于倍数,只要能够明显区分即可。

所述正极极耳4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包边组21对应,所述负极极耳5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包边组22对应。因第一包边组21和第二包边组22的包边褶皱211数量不同,可以快速被区分,从而也可以快速区分电池极耳的正负极。

所述电池本体3包括正极极片31、隔膜32和负极极片33,所述正极极片31、隔膜32和负极极片33组合成一个整体(带状),并环绕一柱体形成圆柱状(不同层之间可设置隔断)。正极极片31与正极极耳4连接,负极极片33与负极极耳5连接。

所述包边褶皱211的俯视图截面为三角形,当然,具体实施时其俯视图截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实施例2

参照图3,所述包边褶皱211的俯视图截面为扇环形。其余部分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做累赘叙述。

实施例3

参照图4,所述包边褶皱211的俯视图截面为弓形,多个弓形均匀排布整体看上去近似于波浪形。其余部分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做累赘叙述。

实施例4

所述正极极耳4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包边组22对应,所述负极极耳5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包边组21对应,本实施例未有在附图中表示,参考图1将两个极耳顺序颠倒即可。因第一包边组21和第二包边组22的包边褶皱211数量不同,可以快速被区分,从而也可以快速区分电池极耳的正负极。其余部分结构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做累赘叙述。

本实用新型将上壳包边组分成两组,且两个包边组的包边褶皱的个数不一致,同时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位置对应不同的包边组,从而在进行电池的安装作业时可以快速地分辨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完成正负极极耳的连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包边褶皱设置成特定的形状,也有助于快速地进行分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扣合于底壳上的上壳,所述底壳和上壳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一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连接有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且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均延伸至底壳和上壳之外;所述上壳与底壳扣合形成包边结构,所述包边结构包括分布于上壳外环壁其中一半侧的第一包边组,以及分布于上壳外环壁另外半侧的第二包边组,所述第一包边组和第二包边组均包括均匀分布的多个包边褶皱,且所述第一包边组的包边褶皱数量大于第二包边组的吧包边褶皱数量;所述正极极耳的位置对应上壳外环壁的其中一半侧,负极极耳对应上壳外环壁的另外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边组的包边褶皱数量为n个,所述第二包边组的包边褶皱数量2n个,且n大于等于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包边组对应,所述负极极耳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包边组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包边组对应,所述负极极耳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包边组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边褶皱的俯视图截面为三角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边褶皱的俯视图截面为扇环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边褶皱的俯视图截面为弓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本体包括正极极片、隔膜和负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隔膜和负极极片组合成一个整体,并环绕一柱体形成圆柱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对称压边软包电池,包括底壳,扣合于底壳上的上壳,底壳和上壳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在容纳空间内设置有一电池本体,电池本体连接有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且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均延伸至底壳和上壳之外;所述上壳与底壳扣合形成包边结构,所述包边结构包括分布于上壳外环壁其中一半侧的第一包边组,以及分布于上壳外环壁另外半侧的第二包边组。本实用新型将上壳包边组分成两组,且两个包边组的包边褶皱的个数不一致,同时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位置对应不同的包边组,从而在进行电池的安装作业时可以快速地分辨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完成正负极极耳的连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杨维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赛尔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2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9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