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防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27  104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建筑防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防水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土地比较紧缺,建筑物向高空拓展的同时,也向地下层延伸,如地下室、涵洞、隧道、地下车库等,但是地下建筑物的防水渗漏,与普通的建筑防水不同,需要背面防水,现有的背面防水一般采用注浆的方式,但是此种方式只能解一时之困,只是注浆的地方不漏水,在其它地方还会接着漏水,现有地下防水建筑为了排水,多设置有排水管道,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排水管道容易被淤泥堵塞;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群向大规模、高技术、多功能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公开专利cn203007995u一种地下室底板下盲沟,包括排水管、多种混凝土层、碎石和土工布层,积水透过土工布层和碎石的过滤后,进入排水管,并通过排水管排出,从而实现了对地下室积水的排出工作。但是在此种设置中,积水在进入排水管中时,一直与上层混凝土层直接接触,而上层混凝土的外层与外界接触,属于供人行走或摆放物品的公共区域,当上层混凝土的底面长期被积水冲泡时,将会使得上层混凝土的整体强度降低,从而会导致在供人行走或摆放物品时不够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防水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防水系统整体强度低且防水性能差且不可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包括置于地下室下方的排水机构、蓄水机构和防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置于所述蓄水机构正上方且与所述蓄水机构互通设置;所述排水机构包括排水通道和置于所述排水通道上的排水开关;所述蓄水机构包括蓄水池、以及置于所述蓄水池上方并连通所述蓄水池和所述排水通道的溢流通道;所述防水机构置于所述蓄水池正下方;所述蓄水池为倒锥形结构;所述溢流通道置于所述蓄水池顶端,且在所述溢流通道内设有溢流开关;所述防水机构与所述蓄水池连通设置;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溢流通道为三通管连接设置;所述排水通道置于所述溢流通道的两侧且相对于所述溢流通道均倾斜向下设置。

进一步的,任一侧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溢流通道的夹角均不大于60°。

进一步的,任一侧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溢流通道的夹角为45°。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开关包括置于所述排水通道内侧的锥形支撑台、贯穿所述锥形支撑台且位于其轴线上的排水弹簧、以及置于所述锥形支撑台上端面且与所述排水弹簧一端连接的球形堵水器,所述锥形支撑台的大端面远离所述球形堵水器一端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开关沿所述排水通道的长度轴向设置,在所述锥形支撑台外壁与所述排水通道内壁设有间隙,形成对称分布的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所述第一水道和所述第二水道远离所述球形堵水器一端与所述溢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水道和所述第二水道靠近所述球形堵水器一端汇流设置,且均与所述排水通道互通。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开关沿所述溢流通道的高度方向设置,包括置于所述溢流通道内侧的固定板、贯穿所述固定板设置的连接柱、以及固设于所述连接柱两端的外挡板和内挡板,其中,在所述固定板上且位于所述连接柱周围设有若干溢流导水通孔;所述外挡板置于所述溢流通道上端面外侧,所述内挡板置于所述溢流通道内侧靠近所述蓄水池一侧。

进一步的,在所述连接柱位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内挡板之间设有溢流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外挡板直径大于所述内挡板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漏水板和置于所述漏水板下方的若干间隔设置的防水空腔,所述漏水板位于所述蓄水池下端面,在所述漏水板上设有若干漏水孔,所述漏水板通过所述漏水孔与所述蓄水池连接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防水系统,结构简单,易于控制排水流量和流速,溢流和排水效果好,整体强度高且防水性能好,不仅提高防水性能,而且可保障建筑首层的安全使用,实用性强且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排水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溢流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排水机构110、排水通道120、排水开关

121、锥形支撑台122、排水弹簧123、球形堵水器

124、第一水道125、第二水道200、蓄水机构

210、蓄水池220、溢流通道230、溢流开关

231、固定板232、连接柱233、导水通孔

234、外挡板235、内挡板236、溢流弹簧

300、防水机构310、漏水板320、防水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置于地下室下方的排水机构100、蓄水机构200和防水机构300,其中,排水机构100贯穿地下土层横向设置,排水机构100设置在蓄水机构200的正上方且与蓄水机构200互通设置;排水机构100包括排水通道110和置于排水通道110上的排水开关120。蓄水机构200包括蓄水池210、以及置于蓄水池210上方并连通蓄水池210和排水通道110的溢流通道220;蓄水池210为倒锥形结构,蓄水池210的上端面为小口径面,蓄水池210的下端面为大口径面;溢流通道220垂直设置在蓄水池210的上端面顶端,且在溢流通道220内设有溢流开关230。防水机构300设置在蓄水池210的正下方;防水机构300与蓄水池210连通设置。排水通道110与溢流通道220为三通管连接设置;排水通道110置于溢流通道220的两侧且相对于溢流通道220均倾斜向下设置。

进一步的,任一侧排水通道110与溢流通道220的夹角θ均不大于60°;优选地,任一侧排水通道110与溢流通道220的夹角θ为45°。这一角度的设置便于从蓄水池210流经溢流通道220溢出的水从排水通道110中更易于排出。

如图2所示,排水开关120沿排水通道110的长度方向的轴向设置,包括置于排水通道110内侧的锥形支撑台121、贯穿锥形支撑台121且位于其轴线上的排水弹簧122、以及置于锥形支撑台121上端面且与排水弹簧122的一端连接的球形堵水器123,锥形支撑台121的大端面远离球形堵水器123的一端设置。

进一步的,排水开关120在锥形支撑台121的外壁与排水通道110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形成对称分布的第一水道124和第二水道125,第一水道124和第二水道125远离球形堵水器123一端与溢流通道220连通,第一水道124和第二水道125靠近球形堵水器123的一端汇流设置,且均与排水通道110互通连接设置,即球形堵水器123设置在排水通道110的进水口处,球形堵水器123通过排水弹簧122与锥形支撑台121的顶壁弹性连接设置,排水弹簧122伸缩方向与排水通道110的进水口处的水流方向相同。

如图3所示,溢流开关230沿溢流通道220的高度方向设置,包括置于溢流通道220内侧的固定板231、贯穿固定板231设置的连接柱232、以及固设于连接柱232两端的外挡板234和内挡板235,其中,在固定板231上且位于连接柱232的周围设有若干溢流导水通孔233,优选地,导水通孔233为扇形结构,且沿圆周均匀分布,在此附图省略;外挡板231置于溢流通道220上端面外侧,内挡板235置于溢流通道220内侧靠近蓄水池210的一侧。在连接柱232位于固定板231和内挡板235之间设有溢流弹簧236,连接柱232贯穿溢流弹簧236设置。外挡板234的直径大于内挡板235的直径,且外挡板234的直径大于溢流通道220的直径,内挡板235的直径小于溢流通道220的直径。

如图1所示,防水机构300主要用于防水设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漏水板310和置于漏水板310下方的若干间隔设置的防水空腔320,漏水板310位于蓄水池210的下端面,在漏水板310上设有若干漏水孔,漏水板310通过漏水孔与蓄水池210连接设置。防水空腔320由槽钢对位设置组成,且在防水机构300的底部即在防水空腔320的底面铺设一层混凝土层,并在防水空腔320的内部注满防水材料,该防水材料为防水砂浆或防水涂料中的一种,用于防潮通流且防止上方的蓄水机构200塌陷。防水机构300的设置即可将地下室底板与蓄水机构200分隔开,从而避免了有积水的区域与地下室底板直接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地下室底板与积水长期接触后被冲坏腐烂的现象,这样就可以保证地下室底板的使用寿命。

使用时,当积水通过混凝土层渗入时,首先通过防水机构300,当防水机构300不足以阻隔水量或防水机构300损坏时,积水将通过蓄水池210,若蓄水池210内的积水过多,则积水会进入溢流通道220,利用水的压力推动设置在溢流通道220内的溢流开关230,水压推动内挡板235以克服密封的溢流弹簧236的弹力,使内挡板235在升降的连接柱232的导向作用下向上移动,从而解除外挡板234对溢流通道220的密封,便于排空蓄水池210内的积水。当不需要排水时,在密封的溢流弹簧236的作用下使内挡板235恢复原位,外挡板234挡设在溢流通道220的外部,此时外挡板234对溢流通道220进行密封。当积水从溢流通道220流至排水通道110时,水压迫使球形堵水器123向远离水流溢流通道220的一侧运动,球形堵水器123压迫排水弹簧122向锥形支撑台121的大端口一侧移动,使得球形堵水器123与溢流开关230的入水口有间隙,致使溢流开关230的入水口与第一水道124和第二水道125连通,积水便从第一水道124和第二水道125向外流出。

一种地下防水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水系统,步骤包括:

s1:在地下室下方设置排水机构100和蓄水机构200,并使排水机构100和蓄水机构200互通设置;

s2:并使蓄水机构100设置在排水机构200的正下方;

s3:在蓄水机构100的下方设置防水机构300,并使防水机构300的底部铺设混凝土层。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防水系统及施工方法,结构简单,易于控制排水流量和流速,溢流和排水效果好,整体强度高且防水性能好,不仅提高防水性能,而且可保障建筑首层的安全使用,实用性强且易于推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置于地下室下方的排水机构、蓄水机构和防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置于所述蓄水机构正上方且与所述蓄水机构互通设置;所述排水机构包括排水通道和置于所述排水通道上的排水开关;所述蓄水机构包括蓄水池、以及置于所述蓄水池上方并连通所述蓄水池和所述排水通道的溢流通道;所述防水机构置于所述蓄水池正下方;所述蓄水池为倒锥形结构;所述溢流通道置于所述蓄水池顶端,且在所述溢流通道内设有溢流开关;所述防水机构与所述蓄水池连通设置;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溢流通道为三通管连接设置;所述排水通道置于所述溢流通道的两侧且相对于所述溢流通道均倾斜向下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一侧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溢流通道的夹角均不大于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一侧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溢流通道的夹角为45°。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开关包括置于所述排水通道内侧的锥形支撑台、贯穿所述锥形支撑台且位于其轴线上的排水弹簧、以及置于所述锥形支撑台上端面且与所述排水弹簧一端连接的球形堵水器,所述锥形支撑台的大端面远离所述球形堵水器一端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开关沿所述排水通道的长度轴向设置,在所述锥形支撑台外壁与所述排水通道内壁设有间隙,形成对称分布的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所述第一水道和所述第二水道远离所述球形堵水器一端与所述溢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水道和所述第二水道靠近所述球形堵水器一端汇流设置,且均与所述排水通道互通。

6.根据权利要求1-3、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开关沿所述溢流通道的高度方向设置,包括置于所述溢流通道内侧的固定板、贯穿所述固定板设置的连接柱、以及固设于所述连接柱两端的外挡板和内挡板,其中,在所述固定板上且位于所述连接柱周围设有若干溢流导水通孔;所述外挡板置于所述溢流通道上端面外侧,所述内挡板置于所述溢流通道内侧靠近所述蓄水池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柱位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内挡板之间设有溢流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挡板直径大于所述内挡板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3、5、7-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漏水板和置于所述漏水板下方的若干间隔设置的防水空腔,所述漏水板位于所述蓄水池下端面,在所述漏水板上设有若干漏水孔,所述漏水板通过所述漏水孔与所述蓄水池连接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一种地下防水系统,包括置于地下室下方的排水机构、蓄水机构和防水机构,排水机构置于蓄水机构正上方且与蓄水机构互通设置;排水机构包括排水通道和置于排水通道上的排水开关;蓄水机构包括蓄水池以及置于蓄水池上方并连通蓄水池和排水通道的溢流通道;防水机构置于蓄水池的正下方;蓄水池为倒锥形结构;溢流通道置于蓄水池顶端,且在溢流通道内设有溢流开关;防水机构与蓄水池连通设置;排水通道与溢流通道为三通管连接设置;排水通道置于溢流通道的两侧且相对于溢流均倾斜向下设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控制排水流量和流速,排水效果好,整体强度高,不仅提高防水性能而且可保障建筑首层的安全使用,实用性强且易于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强;胡海东;郭超;南海杰;朱恒杰;王众;王栋;魏玉雷;张新达;李会科;刘国志;胡敬伟;孔令龙;贺立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2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9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