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气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29  132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回收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氮气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低压铸造成型技术是目前成型有色金属结构件的重要成型工艺方法,液体金属在压力的作用下,完成充型及凝固过程而形成铸件。现在企业中大多使用空气对金属液进行加压,空气中含有的氧气和水蒸气会影响铝合金铸件表面的质量,在铝液表面形成氧化层,氧化杂质将混入铝液中,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产品表面也会产生细微缩孔,降低了产品的强度。虽然可以利用惰性气体进行加压,减少氧化,但是从低压铸造炉中排除气体温度过高,无法通过空压机进行回收,导致生产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氮气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侧面围设有隔热壳;

蓄热组件,穿设于壳体内,所述隔热壳的一端安装有分别与蓄热组件联通的左出气管以及右进气管,所述隔热壳的另一端安装有分别与蓄热组件联通的左进气管以及右出气管。

在上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中,所述左进气管上安装有左电磁阀,所述右进气管上安装有右电磁阀。

在上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中,所述左出气管上安装温度传感器。

在上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中,所述隔热壳的一端设有前安装板,所述前安装板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连接左出气管以及右进气管的前封板。

在上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中,所述隔热壳的另一端设有后安装板,所述后安装板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连接左进气管以及右出气管的后封板。

在上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中,所述后安装板与后封板之间以及前安装板与前封板之间均卡设有密封圈。

在上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中,所述蓄热组件与壳体之间设有隔热层。

在上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中,所述蓄热组件有两个,两个所述蓄热组件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隔热层固连。

在上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中,所述蓄热组件包括多个蓄热体,每个所述蓄热体的截面均呈蜂窝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本实用新型中,当铸造炉内的氮气通过左进气管进入壳体内时,蓄热组件与该氮气进行热交换,即,蓄热组件的温度升高,氮气的温度下降,以使得空压机能够顺利回收该氮气。

2、当空压机将新鲜的氮气通过右进气管进入到蓄热组件内时,因此时的蓄热组件的温度高于新的氮气的温度,使得此时进入到蓄热组件内的氮气与蓄热组件进行热交换,即,此时位于壳体内的氮气温度升高,蓄热组件的温度下降,而升温后的氮气通过右出气管直接进入到铸造炉内,以免低温氮气进入到铸造炉中,避免炉温降低,也即,避免铸造炉再次对炉内的气体再次加热,从而达到节能的效率。

3、蓄热组件与壳体之间设有隔热层,该隔热层的设置,减少蓄热组件内的热量通过壳体向外界散发,从而保证氮气余热回收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氮气回收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00、隔热壳110、蓄热组件200、左出气管310、右进气管320、左进气管410以及右出气管420。

壳体100的侧面围设有隔热壳110,蓄热组件200穿设于壳体100内,所述隔热壳110的一端安装有分别与蓄热组件200联通的左出气管310以及右进气管320,所述隔热壳110的另一端安装有分别与蓄热组件200联通的左进气管410以及右出气管420,左进气管410上安装有左电磁阀411,所述右进气管320上安装有右电磁阀321,在抽吸氮气之前,人们需要将左进气管410插进铸造炉内,并在左出气管310处安装一个空压机(图中未标注),在抽离氮气时,人们需要右电磁阀321的关上,打开左电磁阀411,并开启空压机,此时,铸造炉内的氮气被左进气管410抽吸出去,之后,经过壳体100内的蓄热组件200,而蓄热组件200的温度与进入到壳体100内的氮气之间存在温度差,使得该蓄热组件200与氮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即,蓄热组件200的温度升高,氮气的温度下降,当氮气的温度降低至预定温度值时,氮气便会通过左出气管310排放出去,进一步的,人们便可通过该左出气管310回收此类氮气,以便于下次使用,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作用;当要将新的氮气充进铸造炉内时,人们需将右进气管320与铸造炉联通,之后,开启右电磁阀321以及空压机,关闭左电磁阀411,使得空压机将新鲜的氮气通过右进气管320进入到蓄热组件200内,因此时的蓄热组件200的温度高于新的氮气的温度,使得此时进入到蓄热组件200内的氮气与蓄热组件200进行热交换,即,此时位于壳体100内的氮气温度升高,蓄热组件200的温度下降,而升温后的氮气通过右出气管420直接进入到铸造炉内,以免低温氮气进入到铸造炉中,避免炉温降低,也即,避免铸造炉再次对炉内的气体再次加热,从而达到节能的效率;其次,通过该隔热壳110的设置,避免人们在搬运该氮气回收装置时,手掌或手指被氮气回收装置烫伤的情况。

左出气管310上安装温度传感器311,在左出气管310排放气体的过程中,该温度传感器311时刻检测左出气管310内氮气的温度,当左出气管310内的温度大于温度传感器311的预设温度时,人们可将该左出气管310与另外一个氮气回收装置的左进气管410连接,从而进一步降低氮气的温度,以使的从左出气管310内排放出来的氮气温度能够在温度传感器311的预设温度以下,从而保证从左出气管310排放出的氮气温度不高于空压机的许用温度,进而保护该空压机。

隔热壳110的一端设有前安装板111,所述前安装板111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连接左出气管310以及右进气管320的前封板300,隔热壳110的另一端设有后安装板112,所述后安装板112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连接左进气管410以及右出气管420的后封板400,后安装板112与后封板400之间以及前安装板111与前封板300之间均卡设有密封圈500,通过密封圈500的设置,有效增加了前安装板111与前封板300之间的密封性,使得位于位于隔热壳110内的氮气不能从前安装板111与前封板300之间泄漏,同时,也增加了后安装板112与后封板400之间的密封性,使得位于位于隔热壳110内的氮气不能从后安装板112与后封板400之间泄漏。

蓄热组件200与壳体100之间设有隔热层120,该隔热层120的设置,减少蓄热组件200内的热量通过壳体100向外界散发,从而保证氮气余热回收的效率。

蓄热组件200有两个,两个所述蓄热组件200之间设有隔板121,所述隔板121与隔热层120固连,每个蓄热组件200包括多个蓄热体210,安装时,人们需要将各个蓄热体210安装进对应的位置上,当人们将前封板300与前安装板111螺纹连接时,隔板121恰好将左出气管310均分成上下两部分,以使的左出气管310能够同时接收两个蓄热组件200排放出的氮气,同时,该隔板121也将右进气管320均分为上下两部分,以使得右进气管320的氮气能够同时通入到两个蓄热组件200内;当人们将后封板400与后安装板112螺纹连接时,隔板121恰好将右出气管420均分成上下两部分,以使的右出气管420能够同时接收两个蓄热组件200排放出的氮气,同时,该隔板121也将左进气管410均分为上下两部分,以使得左进气管410的氮气能够同时通入到两个蓄热组件200内;

每个所述蓄热体210的截面均呈蜂窝状,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使得经过蓄热体210的氮气能够与蓄热体210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并减少该蓄热体210对热量的散发。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侧面围设有隔热壳;

蓄热组件,穿设于壳体内,所述隔热壳的一端安装有分别与蓄热组件联通的左出气管以及右进气管,所述隔热壳的另一端安装有分别与蓄热组件联通的左进气管以及右出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进气管上安装有左电磁阀,所述右进气管上安装有右电磁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出气管上安装温度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壳的一端设有前安装板,所述前安装板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连接左出气管以及右进气管的前封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壳的另一端设有后安装板,所述后安装板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连接左进气管以及右出气管的后封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板与后封板之间以及前安装板与前封板之间均卡设有密封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组件与壳体之间设有隔热层。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组件有两个,两个所述蓄热组件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隔热层固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组件包括多个蓄热体,每个所述蓄热体的截面均呈蜂窝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属于环保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气体回收装置不具备余热回收功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氮气回收装置包括壳体、隔热壳、蓄热组件、左出气管、右进气管、左进气管以及右出气管。在本实用新型中,当铸造炉内的氮气通过左进气管进入壳体内时,蓄热组件与该氮气进行热交换,即,蓄热组件的温度升高,氮气的温度下降,以使得空压机能够顺利回收该氮气。其次,蓄热组件与壳体之间设有隔热层,该隔热层的设置,减少蓄热组件内的热量通过壳体向外界散发,从而保证氮气余热回收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金稼晨;何忠能;吴嘉庆;贺智伟;戴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06.08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