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棒料拔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2-03  107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棒料拔取装置。



背景技术:

离心铸造设备铸造棒料需要应用到棒料拔取装置,然而目前的棒料拔取装置大都采用连杆式结构,利用气动装置带动连杆撑开一定角度,将棒料取出;

然而上述结构一方面受连杆限制撑开的力度较小,只能拔取轻小型棒料,且连杆上连接轴过多,每次使用过程中各连接轴受力不同,磨损严重,整个机构稳定性差。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合相关领域多年的设计及使用经验,辅以过强的专业知识,设计制造了一种棒料拔取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棒料拔取装置,提高了拔取的张力,且稳定性得到了很大提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棒料拔取装置,包括液压拉杆,所述液压拉杆内部设有液压油;

所述液压拉杆端部侧壁均布有若干扣槽,所述扣槽内部一端铰接有撑块;

所述撑块底部设有撑柱,所述撑柱通过液压油实现伸缩可带动撑块绕铰接处摆动;

所述撑块内侧设有磁铁,所述扣槽内也设有磁铁,在无外力作用下所述撑块通过磁铁吸附在扣槽内。

优选的,所述磁铁设置在远离撑块铰接处的位置,所述撑柱设置在磁铁和撑块铰接处之间。

优选的,所述扣槽空间与所述撑块结构匹配。

优选的,所述撑块和扣槽均至少设有三个。

优选的,所述撑块外侧端部设有圆滑过渡结构,且所述撑块外侧端部设有防滑花纹。

该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连杆结构去除,通过液压驱动撑柱带动撑块摆动撑紧,不仅使得输出力变得更大,而且控制方便,整个装置的适用能力明显增强,机构的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更换撑块的结构,使得装置适用棒料的能力提高,可以更好的完成不同尺寸、不同重量的棒料的拉拔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棒料拔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液压拉杆,2-扣槽,3-撑块,4-撑柱,5-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棒料拔取装置,包括液压拉杆1,液压拉杆1内部设有液压油;液压拉杆1端部侧壁均布有若干扣槽2,扣槽2内部一端铰接有撑块3,扣槽2空间与撑块3结构匹配;撑块3底部设有撑柱4,撑柱4通过液压油加压或泄压实现伸缩带动撑块3绕铰接处摆动,从而通过撑块3与棒料中心孔配合,将棒料撑紧拔取出来,整个结构彻底免去了连杆,不仅使得输出力变得更大,而且控制方便,整个装置的适用能力明显增强,机构的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本实用新型撑块3内侧设有磁铁5,扣槽2内也设有磁铁5,在无外力作用下撑块3通过磁铁5吸附在扣槽2内,从而保证本实用新型能够无干涉伸入棒料中心孔中。具体磁铁5设置在远离撑块3铰接处的位置,撑柱4设置在磁铁5和撑块3铰接处之间。

为保证撑紧力,本实用新型撑块3和扣槽2均至少设有三个。同时撑块3外侧端部优选设有圆滑过渡结构,且撑块3外侧端部设有防滑花纹,保证本实用新型撑紧后拔取时的稳定性。

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用途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意欲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也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各种改动、修改和/或变型,所有的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棒料拔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拉杆,所述液压拉杆内部设有液压油;

所述液压拉杆端部侧壁均布有若干扣槽,所述扣槽内部一端铰接有撑块;

所述撑块底部设有撑柱,所述撑柱通过液压油实现伸缩可带动撑块绕铰接处摆动;

所述撑块内侧设有磁铁,所述扣槽内也设有磁铁,在无外力作用下所述撑块通过磁铁吸附在扣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棒料拔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铁设置在远离撑块铰接处的位置,所述撑柱设置在磁铁和撑块铰接处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棒料拔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槽空间与所述撑块结构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棒料拔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块和扣槽均至少设有三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棒料拔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块外侧端部设有圆滑过渡结构,且所述撑块外侧端部设有防滑花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棒料拔取装置,它属于铸造领域,包括液压拉杆,液压拉杆内部设有液压油;液压拉杆端部侧壁均布有若干扣槽,扣槽内部一端铰接有撑块;撑块底部设有撑柱,撑柱通过液压油实现伸缩可带动撑块绕铰接处摆动,从而通过撑块与棒料中心孔配合,将棒料撑紧拔取出来,整个结构彻底免去了连杆,不仅使得输出力变得更大,而且控制方便,整个装置的适用能力明显增强,机构的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技术研发人员:张绍森;王文家;冯显英;张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金永和精工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0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