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领域属于导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弹性导线。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器件的发展,柔性电子器件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而弹性导线作为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而被重点关注。常用的弹性导线呈螺旋状,而由于螺旋结构的特殊性,其实际长度较长,为保证螺旋状的弹性导线的电阻较低,传统的弹性导线通常采用电阻率较低的铜线或银线制成,然而,由于铜线或银线的刚度较低,形成的弹性导线的刚度较低,回弹性能较差,难以满足相应弹性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弹性导线,能够在保证弹性导线电阻较低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弹性导线的刚度,使其满足相应弹性要求。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弹性导线,包括呈螺旋状的第一螺旋导线和第二螺旋导线,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套设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外围,且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均沿预设方向延伸,在沿所述预设方向上,所述第一螺旋导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端部均相互连接,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弹性导线,通过将刚度较大的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套设于刚度较小的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外围,且所述第一螺旋导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端部均相互连接以形成并联,所述复合弹性导线能够在保持电阻较低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刚度,以满足相应弹性要求。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螺旋导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并联连接,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电阻小于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电阻。当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并联时,两者形成的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电阻小于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中的任意一个的电阻;当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电阻小于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电阻时,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整体电阻将进一步小于所述第二弹性导线的电阻,以使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电阻较小,从而能够满足相应电阻要求。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围合形成第一空间,所述复合弹性导线还包括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当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过低,从而回弹性能较弱时,为保证在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使用过程中,所述第二螺旋导线能够保持其结构形态,可在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围合形成的所述第一空间内填充所述第一弹性体,由于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在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使用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体会带动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回弹,以保持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结构形态。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之间间隔形成第二空间,所述复合弹性导线还包括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且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之间存在间隙,从而间隔形成所述第二空间,同样可在所述第二空间内填充所述第二弹性体,由于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在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使用过程中,所述第二弹性体会带动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回弹,以保持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结构形态。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围合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之间间隔形成第二空间,所述复合弹性导线还包括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内,所述第二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可以理解的是,同时在所述第一空间内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体,并在所述第二空间内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体,由于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均可带动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回弹,即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保持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在使用过程中的形态结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体导电。当在所述第一空间内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或在所述第二空间内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体时,所述第一螺旋导线、所述第二螺旋导线、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体之间为并联连接关系,因此,当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体导电时,能够进一步降低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电阻。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弹性导线还包括第三弹性体,所述第三弹性体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外围,所述第三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且所述第三弹性体绝缘。在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外围套设绝缘的所述第三弹性体,所述第三弹性体能够对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内部结构起到一定的绝缘保护作用,提高了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安全性。并且,所述第三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所述第三弹性体的存在不会降低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整体弹性性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之间间隔形成第二空间,所述复合弹性导线还包括呈螺旋状的第三螺旋导线,所述第三螺旋导线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并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螺旋导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端部均相互连接。在上述结构下,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之间并联有所述第三螺旋导线,从而使得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电阻降低,以满足相应电阻要求。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螺旋导线为多个,在沿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向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三螺旋导线依次套设。在上述结构下,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之间并联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三螺旋导线,从而使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电阻得到进一步降低,从而更好的满足相应电阻要求。
一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螺旋导线的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且在沿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向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三螺旋导线的刚度依次增大。当多个所述第三螺旋导线的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时,形成的所述复合弹性导线的回弹性能较强,能够更好的满足相应弹性要求。在沿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向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三螺旋导线的刚度依次增大,使得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多个所述第三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之间能够起到连续带动作用,更有利于保证所述复合弹性导线回弹,从而保持其形态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实施例中复合弹性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复合弹性导线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另一种实施例中复合弹性导线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另一种实施例中复合弹性导线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另一种实施例中复合弹性导线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另一种实施例中复合弹性导线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另一种实施例中复合弹性导线的侧视示意图;
图8是另一种实施例中复合弹性导线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首先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弹性导线1000,该复合弹性导线1000包括呈螺旋状的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第一螺旋导线100套设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外围,且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均沿预设方向延伸,在沿预设方向上,第一螺旋导线100与第二螺旋导线200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端部均相互连接,第一螺旋导线100的刚度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
其中,第一螺旋导线100的内径大于等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外径,以使第一螺旋导线100可套设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外围。并且,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的线径能够满足相应功能要求。
其中,预设方向可以为任意方向,只需要保证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沿同一方向延伸即可。并且,在沿预设方向上,第一螺旋导线100与第二螺旋导线200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端部均相互连接,从而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形成一个整体,两者形成的复合弹性导线1000具有更小的电阻,能够更好的满足相应的导电要求。
其中,第一螺旋导线100可采用钢丝、电镀钢丝或合金制成,第二螺旋导线200可采用铜丝或银丝制成,第一螺旋导线100的刚度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从而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第一螺旋导线100可带动第二螺旋导线200进行回弹。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制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几种,还可以由其他任意满足相应要求的材料制成,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弹性导线1000,通过将刚度较大的第一螺旋导线100套设于刚度较小的第二螺旋导线200外围,且第一螺旋导线100与第二螺旋导线200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端部均相互连接以形成并联,复合弹性导线1000能够在保持电阻较低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刚度,以满足相应弹性要求。
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导线100与第二螺旋导线200并联连接,第二螺旋导线200的电阻小于第一螺旋导线100的电阻。当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并联时,两者形成的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电阻小于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中的任意一个的电阻;当第二螺旋导线200的电阻小于第一螺旋导线100的电阻时,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整体电阻将进一步小于第二弹性导线的电阻,以使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电阻较小,从而能够满足相应电阻要求。
请参阅图3,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螺旋导线200围合形成第一空间101,复合弹性导线1000还包括第一弹性体410,第一弹性体410设于第一空间101内,且第一弹性体410的刚度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当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过低,从而回弹性能较弱时,为保证在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使用过程中,第二螺旋导线200能够保持其结构形态,可在第二螺旋导线200围合形成的第一空间101内填充第一弹性体410,且第一弹性体410由刚度较大的材料制成,由于第一弹性体410的刚度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在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拉伸或压缩过程中,第一弹性体410会带动第二螺旋导线200回弹,以保持第二螺旋导线200的结构形态。
请参阅图4,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之间间隔形成第二空间102,复合弹性导线1000还包括第二弹性体420,第二弹性体420设于第二空间102内,且第二弹性体420的刚度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螺旋导线100的内径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外径时,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之间存在间隙,从而间隔形成第二空间102,因此,同样可在第二空间102内填充第二弹性体420,且第二弹性体420由刚度较大的材料制成,由于第二弹性体420的刚度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在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拉伸或压缩过程中,第二弹性体420会带动第二螺旋导线200回弹,以保持第二螺旋导线200的结构形态。
请参阅图5,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螺旋导线200围合形成第一空间101,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之间间隔形成第二空间102,复合弹性导线1000还包括第一弹性体410和第二弹性体420,第一弹性体410设于第一空间101内,第二弹性体420设于第二空间102内,且第一弹性体410和第二弹性体420的刚度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可以理解的是,同时在第一空间101内设置第一弹性体410,并在第二空间102内设置第二弹性体420,由于第一弹性体410和第二弹性体420的刚度均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第一弹性体410和第二弹性体420均可带动第二螺旋导线200回弹,即第一弹性体410和第二弹性体420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保持第二螺旋导线200在使用过程中的形态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同时设置有第一弹性体410和第二弹性体420,即使其中一个弹性体由于结构损坏或其他原因而导致不具备回弹功能时,另一个弹性体仍然能够满足相应回弹功能,从而带动第二螺旋导线200回弹,保证第二螺旋导线200的结构形态,提高了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容错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弹性体410和第二弹性体420可以由导电材料制成,也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只要不影响其刚度,使其能够具备相应回弹功能即可。
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体410和/或第二弹性体420导电。当在第一空间101内设置第一弹性体410,和/或在第二空间102内设置第二弹性体420时,第一螺旋导线100、第二螺旋导线200、第一弹性体410和/或第二弹性体420之间为并联连接关系,因此,当第一弹性体410和/或第二弹性体420导电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电阻,更有利于满足相应电流传输功能。
请参阅图6,一种实施例中,复合弹性导线1000还包括第三弹性体430,第三弹性体430套设于第一螺旋导线100的外围,第三弹性体430的刚度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且第三弹性体430绝缘。在第一螺旋导线100的外围套设绝缘的第三弹性体430,第三弹性体430能够对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内部结构起到一定的绝缘保护作用,避免了复合弹性导线1000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电等安全隐患,提高了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安全性,并且,在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使用过程中,第三弹性体430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复合弹性导线1000不会因磕碰而出现结构损伤。其中,第三弹性体430的刚度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因此,在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拉伸或压缩过程中,第三弹性体430具有较强的回弹性能,能够保证其自身的心态结构,从而第三弹性体430的存在不会降低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整体回弹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弹性体410、第二弹性体420和第三弹性体430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只要能够满足相应的回弹要求即可,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7,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之间间隔形成第二空间102,复合弹性导线1000还包括呈螺旋状的第三螺旋导线300,第三螺旋导线300设于第二空间102内并沿预设方向延伸,且第三螺旋导线300与第二螺旋导线200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端部均相互连接。在上述结构下,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之间并联有第三螺旋导线300,从而使得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电阻降低,以满足相应电阻要求。当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电阻较大而无法满足相应电流传输功能时,可在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之间并联设置第三螺旋导线300,通过多个导线的并联设置,使得形成的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电阻得到进一步的降低,以满足相应电流传输功能。
请参阅图8,一种实施例中,第三螺旋导线300为多个,在沿第二螺旋导线200向第一螺旋导线100的延伸方向上,多个第三螺旋导线300依次套设。在上述结构下,第一螺旋导线1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之间并联连接有多个第三螺旋导线300,从而使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电阻得到进一步降低,从而更好的满足相应电阻要求。
一种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多个第三螺旋导线300的刚度均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且在沿第二螺旋导线200向第一螺旋导线100的延伸方向上,多个第三螺旋导线300的刚度依次增大。当多个第三螺旋导线300的刚度均大于第二螺旋导线200的刚度时,形成的复合弹性导线1000的回弹性能较强,能够更好的满足相应弹性要求。在沿第二螺旋导线200向第一螺旋导线100的延伸方向上,多个第三螺旋导线300的刚度依次增大,使得第一螺旋导线100、多个第三螺旋导线300和第二螺旋导线200之间能够起到连续带动作用,更有利于保证复合弹性导线1000回弹,从而保持其形态结构。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1.一种复合弹性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呈螺旋状的第一螺旋导线和第二螺旋导线,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套设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外围,且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均沿预设方向延伸,在沿所述预设方向上,所述第一螺旋导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端部均相互连接,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性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导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并联连接,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电阻小于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电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性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围合形成第一空间,所述复合弹性导线还包括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性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之间间隔形成第二空间,所述复合弹性导线还包括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且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性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围合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之间间隔形成第二空间,所述复合弹性导线还包括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内,所述第二弹性体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弹性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体导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性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弹性导线还包括第三弹性体,所述第三弹性体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外围,所述第三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且所述第三弹性体绝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性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导线和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之间间隔形成第二空间,所述复合弹性导线还包括呈螺旋状的第三螺旋导线,所述第三螺旋导线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并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螺旋导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端部均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弹性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螺旋导线为多个,在沿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向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三螺旋导线依次套设。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弹性导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螺旋导线的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螺旋导线的刚度,且在沿所述第二螺旋导线向所述第一螺旋导线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三螺旋导线的刚度依次增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