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消失模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失模铸造用砂库的出砂斗。
背景技术:
消失模铸造(又称实型铸造)是将与铸件尺寸形状相似的石蜡或泡沫模型粘结组合成模型簇,刷涂耐火涂料并烘干后,埋在干石英砂中振动造型,在负压下浇注,使模型气化,液体金属占据模型位置,凝固冷却后形成铸件的新型铸造方法。
在往砂箱内填充石英砂时,现有工艺一般是直接往砂箱内倒入石英砂即可,但是由于铸件的形状有一定的复杂性,即使后续将砂箱内的石英砂振实,也可能导致不能完全填充铸件模具,正确的方法应该首先针对模具位置倒砂,如此才可完全填充模具,提高铸件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工艺一般是直接往砂箱内倒入石英砂即可,但是由于铸件的形状有一定的复杂性,即使后续将砂箱内的石英砂振实,也可能导致不能完全填充铸件模具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针对不同大小砂箱打开不同出砂口的消失模铸造用砂库的出砂斗。
本实用新型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消失模铸造用砂库的出砂斗,包括有斗体,斗体底部均布有多个出砂管,出砂管上安装有阀门;出砂管底部通过铁丝箍环连接有软管,软管端部连接有出砂环,出砂环一侧连接有挂环,且挂环与固接于斗体底部的挂件扣接配合。
进一步的,斗体为顶部开口的倒圆锥台形,四个侧面向下倾斜,底面为平面。
进一步的,斗体底部的出砂管沿纵向设置为2-4排,每排数量为3-8个。
进一步的,斗体内壁两侧之间连接有加强筋,且加强筋的数量为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斗体底部设置多个位置不同的出砂管,能够更好的对应砂箱位置,精准的对砂箱内填充石英砂,提高了铸件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斗体,101-出砂管,102-阀门,103-挂件,104-铁丝箍环,105-软管,106-出砂环,107-挂环,108-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一种消失模铸造用砂库的出砂斗,如图1-3所示,包括有斗体1,斗体1底部均布有多个出砂管101,出砂管101上安装有阀门102;出砂管101底部通过铁丝箍环104连接有软管105,软管105端部连接有出砂环106,出砂环106一侧连接有挂环107,且挂环107与固接于斗体1底部的挂件103扣接配合。
其中,斗体1为顶部开口的倒圆锥台形,四个侧面向下倾斜,底面为平面。
其中,斗体1底部的出砂管101沿纵向设置为2-4排,每排数量为3-8个。
其中,斗体1内壁两侧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08,且加强筋108的数量为2。
当需要将斗体1内的石英砂导入砂箱内时,将砂箱移动至合适位置,根据砂箱大小及合适的落砂点,选择合适的出砂管101出砂,将挂环107与挂件103脱离,然后将然后将软管105端部的出砂环106对准砂箱的落砂点,打开阀门102,使用时提高出砂管101和软管105导入砂箱内。通过斗体1底部设置的多个位置各不相同的出砂管101,能够更好的对应砂箱位置,精准的对砂箱内填充石英砂,提高了铸件的质量。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消失模铸造用砂库的出砂斗,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斗体(1),斗体(1)底部均布有多个出砂管(101),出砂管(101)上安装有阀门(102);出砂管(101)底部通过铁丝箍环(104)连接有软管(105),软管(105)端部连接有出砂环(106),出砂环(106)一侧连接有挂环(107),且挂环(107)与固接于斗体(1)底部的挂件(103)扣接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失模铸造用砂库的出砂斗,其特征在于,斗体(1)为顶部开口的倒圆锥台形,四个侧面向下倾斜,底面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消失模铸造用砂库的出砂斗,其特征在于,斗体(1)底部的出砂管(101)沿纵向设置为2-4排,每排数量为3-8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消失模铸造用砂库的出砂斗,其特征在于,斗体(1)内壁两侧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08),且加强筋(108)的数量为2。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