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结构及闸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2-15  94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结构及闸门。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的钢闸门发展很快,新闸型、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闸门设计水平不断提高,闸门止水、闸门防腐、闸门起闭形式、闸门支撑方式都有较大发展。活动钢闸门是一种采用电力、人工或柴油机驱动液压泵站,使液压缸或是其它升降机构利用液压动力升降钢闸门,实现蓄水灌溉、泄水行洪和景观的功能,适用于有电或无电地区。而液压缸长期带负载支撑闸体,加大了液压缸的负载,给液压系统带来隐患,缩短了液压缸的使用寿命,存在漏油风险,从而导致驻坝角变小,闸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漏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及闸门,通过设置的支撑结构,能够降低钢闸门在立闸挡水状态下对液压系统的载荷,延长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结构,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沿第一方向运动;

换向锁止部件,所述换向锁止部件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运动状态,以使所述支撑结构至少包括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

所述换向锁止部件包括配合部和卡接部,所述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且所述配合部能够转动,所述卡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

沿第一方向,在所述非支撑状态,所述第一支撑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运动,在所述支撑状态,所述配合部转动至与所述卡接部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支撑部向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方向的运动。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换向锁止部件还包括换向部,所述换向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

沿第一方向,所述换向部设置于所述卡接部上方,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非支撑状态和所述支撑状态间转换时,所述换向部用于驱动所述配合部转动至与所述卡接部配合或解除配合。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换向部设有导向凸起;

所述配合部设有配合面,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运动时,所述导向凸起能够与所述配合面抵接,且所述配合面能够相对所述导向凸起运动,以带动所述配合部转动。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配合面至少包括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

所述第一配合面相对所述导向凸起运动以带动所述配合部转动时,能够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卡接部配合,从而限制所述第一支撑部向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方向的运动;

所述第二配合面相对所述导向凸起运动以带动所述配合部转动时,能够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卡接部解除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支撑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沿第一方向运动。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配合部还设有第一抵接面,所述卡接部设有第二抵接面;

所述配合部转动至与所述卡接部配合时,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以使所述支撑结构处于支撑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配合部转动方向,所述配合部设有至少一个v形槽,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一配合面分别设置于所述v形槽的两侧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v形槽为两个,且沿所述配合部的转动方向,所述v形槽对称布置。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具有空腔,所述第一支撑部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滑动连接;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支撑部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卡接部可拆卸连接于任一所述凹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配合部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转动连接;

所述换向锁止部件还包括刹车片,所述刹车片穿过所述转轴与所述配合部抵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闸门,包括闸体、液压缸和支撑结构,所述液压缸和所述支撑结构分别与所述闸体转动连接,所述液压缸能够带动所述闸体转动预设角度,所述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闸体;

所述支撑结构为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结构,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能够相对第二支撑部沿第一方向运动;换向锁止部件,换向锁止部件用于调节第一支撑部相对第二支撑部的运动状态,以使支撑结构至少包括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换向锁止部件包括配合部和卡接部,配合部设置于第一支撑部,且配合部能够转动,卡接部设置于第二支撑部;沿第一方向,在非支撑状态,第一支撑部能够相对第二支撑部运动,在支撑状态,配合部转动至与卡接部配合,用于限制第一支撑部向靠近第二支撑部方向的运动。

具体的,通过控制配合部的转动,从而实现在升坝和降坝过程中,第一支撑部能够相对第二支撑部沿第一方向自由运动,以配合液压缸的运动而伸长或缩短,当需要在升坝状态下通过支撑结构实现对闸体的支撑而进行立闸挡水,通过设置的配合部转动至与卡接部配合的位置,以使支撑结构在闸体的压力下,依然能够维持在同样的长度,保证闸体的稳定性,达到对闸体的支撑效果,避免液压缸受闸体压力过大而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闸门,包括闸体、液压缸和支撑结构,液压缸和支撑结构分别与闸体转动连接,液压缸能够带动闸体转动预设角度,支撑结构用于支撑闸体;支撑结构为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

该闸门与支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局部剖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中换向部将配合部换向至能够与卡接部配合位置的剖面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中第一支撑部相对第二支撑部运动至支撑状态的剖面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中换向部将配合部换向至能够与卡接部解除配合位置的剖面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闸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二支撑部;

2-第一支撑部;

21-支撑板;

3-换向部;

31-导向凸起;

4-卡接部;

41-第二抵接面;

5-配合部;

51-第一配合面;

52-第一抵接面;

53-第二配合面;

6-转轴;

7-刹车片;

8-闸体;

81-铰接轴;

9-液压缸;

91-底座。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请参照图1、图2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闸门,该闸门包括闸体8、液压缸9和支撑结构,液压缸9和支撑结构分别将一端与底座91通过铰接轴8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闸体8通过铰接轴81转动连接,且闸体8与底座91通过铰接轴81转动连接,使底座91、液压缸9、闸体8围成角度可调的可变形三角形结构或处于同一直线的平面结构。其中,液压缸9能够带动闸体8转动预设角度,支撑结构用于支撑闸体8。通过液压缸9与闸体8转动连接的设置,以通过驱动液压缸9的运动带动闸体8转动预设角度而实现升坝,或复位至闸体8保持水平而实现降坝。而在升坝时,为了能够使闸体8保持在该预设角度,而维持稳定的升坝状态(即立闸挡水状态),且闸体8的压力不会附加在液压缸9而造成液压缸9负载过大而损坏,故设有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用于在升坝时能够对闸体8起到支撑作用,且能够在升坝或降坝过程中,解除对闸体8的支撑而不与液压缸9的工作产生干涉。

具体的,为了能够使支撑结构在升坝至预设角度后而能够实现对闸体8的支撑,避免闸体8的压力作用在液压缸9而造成液压缸9的损坏,而在升坝和降坝的过程中均能够随着液压缸9的运动而运动,保证闸门能够顺利实现升坝和降坝。支撑结构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撑部2和第二支撑部1,第一支撑部2能够相对第二支撑部1沿第一方向(如图3所示箭头所指方向,也为支撑结构的长度方向)运动;以使在液压缸9工作以实现升坝和降坝的过程中,能够使第一支撑部2相对第二支撑部1沿第一方向运动,从而使在升坝过程中,随着闸体8的倾斜角度的增加,支撑结构的长度随之增长,降坝时,支撑结构的长度随着减小,从而能够实现配合液压缸9工作,不会对升坝或降坝时阀门的运动产生干涉。

而为了保证在升坝后,支撑结构长度伸长至所需位置能够锁止,以实现对闸体8的支撑,降低闸体8对液压缸9的压力,且能够在降坝时实现支撑结构解除锁止而能够随液压缸9运动而使支撑结构长度缩短,进而实现降坝。支撑结构还包括换向锁止部件,换向锁止部件用于调节第一支撑部2相对第二支撑部1的运动状态,以使支撑结构至少包括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具体的,换向锁止部件包括配合部5和卡接部4,配合部5设置于第一支撑部2,且配合部5能够转动,卡接部4设置于第二支撑部1;沿第一方向,在非支撑状态,第一支撑部2能够相对第二支撑部1运动,在支撑状态,配合部5转动至与卡接部4配合,用于限制第一支撑部2向靠近第二支撑部1方向的运动。通过设置的配合部5,以通过控制配合部5的转动而使其能够与卡接部4配合或解除配合,即在升坝时,驱动第一支撑部2相对第二支撑部1沿第一方向做远离的运动,在此过程中,配合部5所处的状态为初始状态,在第一支撑部2相对第二支撑部1运动的过程中,配合部5与卡接部4无接触。当需要通过支撑结构为闸体8进行支撑时,控制配合部5相对转动,以使配合部5与卡接部4配合,第一支撑部2无法向靠近第二支撑部1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支撑。当需要降坝时,通过控制配合部5转动,以使配合部5与卡接部4解除配合,而将配合部5复位至初始状态,第一支撑部2即可向靠近第二支撑部1的方向运动,从而完成降坝。以通过控制配合部5的转动,从而实现在升坝和降坝过程中,第一支撑部2能够相对第二支撑部1沿第一方向自由运动,以配合液压缸9的运动而伸长或缩短,当需要在升坝状态下通过支撑结构实现对闸体8的支撑,通过设置的配合部5转动至与卡接部4配合的位置,以使支撑结构在闸体8的压力下,依然能够维持在同样的长度,保证闸体8的稳定性,达到对闸体8的支撑效果,避免液压缸9受闸体8压力过大而造成损坏。

更为具体的,在升坝后,即支撑状态下,通过配合部5和卡接部4的配合来实现限制支撑结构整体长度的缩短,在闸体8的压力作用下,支撑结构不会缩短,从而对闸体8实现了支撑。而为了能够通过液压缸9的驱动,以带动第一支撑部2相对第二支撑部1的运动而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以将配合部5与卡接部4解除配合,而能够使支撑结构整体长度缩短,即随着液压缸9的运动而实现降坝;或者,在升坝时,能够自动实现在液压缸9驱动闸体8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能够实现配合部5与卡接部4配合,而限制支撑结构的整体长度的缩短,从而使其能够对闸体8起到支撑作用。换向锁止部件还包括换向部3,换向部3可拆卸连接于第二支撑部1;沿第一方向,换向部3设置于卡接部4上方,支撑结构在非支撑状态和支撑状态间转换时,换向部3用于驱动配合部5转动至与卡接部4配合或解除配合。以通过换向部3的设置,在将支撑结构在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之间相互转换时,只需要通过液压缸9带动第一支撑杆相对第二支撑杆向换向部3的方向运动,以使配合部5与换向部3配合,在换向部3的作用下,带动配合部5转动,从而使配合部5向卡接部4方向运动中,能够使配合部5与卡接部4配合而使支撑结构起到支撑作用,或者能够使配合部5与卡接部4无卡接而使第一支撑杆能够向靠近第二支撑杆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降坝。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5所示,在第一支撑杆沿第二支撑杆远离的运动过程中,为了能够通过设置的换向部3即可自动实现配合部5的转动,以使转动后的配合部5能够与卡接部4卡接而实现支撑或解除卡接而实现降坝。换向部3设有导向凸起31;配合部5设有配合面,第一支撑部2相对第二支撑部1运动时,导向凸起31能够与配合面抵接,且配合面能够相对导向凸起31运动,以带动配合部5转动。通过设置的配合面,以使配合部5向换向部3方向运动时,通过导向凸起31与配合面的配合,随着第一支撑部2的远离的运动,随之带动配合面运动,而配合面的运动能够使配合面相对导向凸起31运动,由于导向凸起31相对第二支撑部1固定,配合面设置于第一支撑部2,即在第一支撑部2相对第二支撑部1运动的过程中,配合面能够相对导向凸起31运动,从而带动了配合部5的转动,从而能够方便快捷的改变配合部5的状态,以满足支撑结构在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间的自由转换。

具体的,为了保证配合部5在设置的换向部3的作用下,配合部5转动的稳定性更好,能够方便快捷的实现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的转换。配合面至少包括第一配合面51和第二配合面53;第一配合面51相对导向凸起31运动以带动配合部5转动时,能够使配合部5与卡接部4配合,从而限制第一支撑部2向靠近第二支撑部1方向的运动;第二配合面53相对导向凸起31运动以带动配合部5转动时,能够使配合部5与卡接部4解除配合,以使第一支撑部2能够相对第二支撑部1沿第一方向运动。以通过在配合部5设置的第一配合面51和第二配合面53,以使在升坝时,配合部5处于初始状态,第一支撑部2相对第二支撑部1远离,沿第一方向,配合部5超过卡接部4而向换向部3靠近,且能够使导向凸起31与第一配合面51接触并使第一配合面51相对导向凸起31运动而使配合部5转动。然后带动第一支撑杆向靠近卡接部4的方向运动,而此时配合部5能够与卡接部4卡接而限制第一支撑杆继续收缩,从而能够使支撑结构处于支撑状态。当需要降坝时,由于配合部5和卡接部4的卡接只是限制了支撑结构的收缩,还能够控制第一支撑杆向远离第二支撑杆的方向运动,而使导向凸起31与第二配合面53接触并使第二配合面53相对导向凸起31转动而使配合部5转动。然后带动第一支撑杆向靠近卡接部4的方向运动(支撑结构收缩),配合部5能够越过卡接部4而使第一支撑杆继续收缩至复位,完成降坝。

可选的,对于在支撑结构处于支撑状态时,如图4所示,为了能够达到较好的支撑稳定性的同时,不会限制第一支撑杆相对远离第二支撑杆方向的运动,配合部5还设有第一抵接面52,卡接部4设有第二抵接面41;配合部5转动至与卡接部4配合时,第一抵接面52与第二抵接面41抵接,以使支撑结构处于支撑状态。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用于完成配合部5换向的第一配合面51和第二配合面53的设置位置、排布方式,以及在支撑状态下,第一抵接面52和第二抵接面41的具体位置和配合方式,可以存在多种不同的配合结构,只要能够保证在配合部5运动至换向部3位置时,能够带动配合部5转动至相应转动以及形态而与卡接部4卡接或无法卡接,进而实现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的转换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对于在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之间转换时,配合部5、换向部3、卡接部4之间的配合,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沿配合部5转动方向,配合部5设有至少一个v形槽,v形槽为两个,且沿配合部5的转动方向,v形槽对称布置,能够使配合部5单向循环的转动。第一抵接面52和第一配合面51分别设置于v形槽的两侧壁。具体的,配合部5设置为棘轮结构,v形槽对称布置,且将第一抵接面52和第一配合面51分别设置于v形槽的两侧壁,而第二配合面53同样对称布置,且与v形槽交错排布。v形槽的设置,能够使换向部3驱动配合部5转动时,v形槽侧壁的斜面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斜度,而使换向部3能够更加便捷的迫使配合部5转动。且在转换至支撑状态时,同时v形槽的设置,能够使置于v形槽侧壁的第一抵接面52顺利与第二抵接面41(第二抵接面41设置于卡接部4的侧壁)抵接,能够实现支撑作用的同时,不会影响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二支撑杆方向的运动,以达到较好的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转换的效果。

更为具体的,如图1和图6所示,为了保证第一支撑部2相对第二支撑部1沿第一方向运动的稳定性,以及两者处于支撑状态时能够提供较大的支撑力,保证支撑的稳定性。第二支撑部具有空腔,第一支撑部2至少部分伸入空腔与第二支撑部1滑动连接。其中,为了保证设置于第一支撑部2上的配合部5连接的稳定性,第一支撑部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板21,支撑板21之间通过加强筋连接,且配合部5通过转轴6连接于两个支撑板21之间。

在上述第一支撑部2和第二支撑部1的结构配合中,第一支撑部2套接于第二支撑部1中且能够相对第二支撑部1沿第一方向运动,为了便于第一支撑部2与第二支撑部1的拆装,且避免在使用时第一支撑部2从第二支撑部1脱出。故将换向部3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于第二支撑部1的形式,以使其在安装后,换向部3不仅能够起到驱动配合部5转动的作用,也能通过与配合部5的抵接限制第一支撑部2从第二支撑部1的空腔内脱出。在拆卸时,只要将换向部3从第二支撑部1上拆卸下来,即可实现将第一支撑部2从第二支撑部1的空腔内抽出,方便快捷。

并且,由于支撑结构为用于升坝的支撑结构,根据不同的需求,升坝时闸门转动的预设角度不同,以实现支撑结构的通用性,而能够适应不同的升坝预设角度。沿第一方向,第二支撑部1设有多个凹槽,卡接部4可拆卸连接于任一凹槽。通过凹槽的设置,以根据不同的预设角度的需求,将卡接部4卡接至相应的凹槽内,即沿第一方向,越靠近上方的凹槽,其在设置卡接部4时,代表在支撑状态下,支撑结构的整体长度越长,预设角度越大,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可选的,如图6所示,在将配合部5转动连接至第一支撑部2时,配合部5通过转轴6与第一支撑部2转动连接,而在此种转动连接的配合下,为了避免配合部5相对第一支撑部2的转动太过灵敏,造成配合部5过转动而无法较好实现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之间的转换,故换向锁止部件还包括刹车片7,刹车片7穿过转轴6与配合部5抵接,以通过调节刹车片7与配合部5抵接的紧密程度,来调整配合部5转动的灵活度。

在升坝和降坝时,支撑结构的具体工作流程为:在升坝时,处于水平位置的闸门在液压缸9的带动下,开始转动,而由于第一支撑杆转动连接于闸体8,第二支撑杆与液压缸9一样转动连接于水平面,进而带动第一支撑杆沿第一方向向远离第二支撑杆的方向运动,在此运动过程中,配合部5能够越过卡接部4而向换向部3运动,从而使导向凸起31与第一配合面51接触并使第一配合面51相对导向凸起31运动,而迫使配合部5转动(如图3所示),此时,液压缸9运动到最大极限位置,开始收缩,即使第一支撑杆向靠近第二支撑杆的方向运动,至第一抵接面52与第二抵接面41抵接而限制支撑结构的收缩(如图4所示),液压缸9释压,此状态即为升坝至预设角度的状态,支撑结构用于对闸体8支撑。当降坝时,启动液压缸9,使其伸长而带动第一支撑杆向远离第二支撑杆的方向运动,至导向凸起31与第二配合面53接触并使第二配合面53相对导向凸起31运动而迫使配合部5转动(如图5所示),至液压缸9运动到最大极限位置,反向运动,在支撑结构收缩过程中,如果配合部5没有完全复位至初始状态,第二配合面53还能够与卡接部4的凸起结构接触且在凸起结构的作用下,继续推动配合部5转动至复位,从而能够使第一支撑杆相对第二支撑杆收缩至初始位置,从而实现降坝,当需要重新升坝时,重复上述流程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撑部(2)和第二支撑部(1),所述第一支撑部(2)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1)沿第一方向运动;

换向锁止部件,所述换向锁止部件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支撑部(2)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1)的运动状态,以使所述支撑结构至少包括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

所述换向锁止部件包括配合部(5)和卡接部(4),所述配合部(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且所述配合部(5)能够转动,所述卡接部(4)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

沿第一方向,在所述非支撑状态,所述第一支撑部(2)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1)运动,在所述支撑状态,所述配合部(5)转动至与所述卡接部(4)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支撑部(2)向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1)方向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锁止部件还包括换向部(3),所述换向部(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

沿第一方向,所述换向部(3)设置于所述卡接部(4)上方,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非支撑状态和所述支撑状态间转换时,所述换向部(3)用于驱动所述配合部(5)转动至与所述卡接部(4)配合或解除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部(3)设有导向凸起(31);

所述配合部(5)设有配合面,所述第一支撑部(2)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1)运动时,所述导向凸起(31)能够与所述配合面抵接,且所述配合面能够相对所述导向凸起(31)运动,以带动所述配合部(5)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面至少包括第一配合面(51)和第二配合面(53);

所述第一配合面(51)相对所述导向凸起(31)运动以带动所述配合部(5)转动时,能够使所述配合部(5)与所述卡接部(4)配合,从而限制所述第一支撑部(2)向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1)方向的运动;

所述第二配合面(53)相对所述导向凸起(31)运动以带动所述配合部(5)转动时,能够使所述配合部(5)与所述卡接部(4)解除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支撑部(2)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1)沿第一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5)还设有第一抵接面(52),所述卡接部(4)设有第二抵接面(41);

所述配合部(5)转动至与所述卡接部(4)配合时,所述第一抵接面(52)与所述第二抵接面(41)抵接,以使所述支撑结构处于支撑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配合部(5)转动方向,所述配合部(5)设有至少一个v形槽,所述第一抵接面(52)和所述第一配合面(51)分别设置于所述v形槽的两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槽为两个,且沿所述配合部(5)的转动方向,所述v形槽对称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具有空腔,所述第一支撑部(2)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滑动连接;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支撑部(1)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卡接部(4)可拆卸连接于任一所述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5)通过转轴(6)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转动连接;

所述换向锁止部件还包括刹车片(7),所述刹车片(7)穿过所述转轴(6)与所述配合部(5)抵接。

10.一种闸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闸体(8)、液压缸(9)和支撑结构,所述液压缸(9)和所述支撑结构分别与所述闸体(8)转动连接,所述液压缸(9)能够带动所述闸体(8)转动预设角度,所述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闸体(8);

所述支撑结构为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结构及闸门,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换向锁止部件用于调节第一支撑部相对第二支撑部的运动状态,以使支撑结构包括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换向锁止部件包括配合部和卡接部,配合部设置于第一支撑部,且配合部能够转动,卡接部设置于第二支撑部;沿第一方向,在非支撑状态,第一支撑部能够相对第二支撑部运动,在支撑状态,配合部转动至与卡接部配合,用于限制第一支撑部向靠近第二支撑部方向的运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及闸门,通过设置的支撑结构,能够降低钢闸门在立闸挡水状态下对液压系统的载荷,延长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王湛;陈晏育;耿晔晗;王泽华;闫永生;刘旭冉;李凯旋;窦立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中水科工程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02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9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