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分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2-15  107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石分流结构。



背景技术: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泥石流沟内的建筑物等,造成巨大损失。而在泥石流沟建取水建筑物取水发电,常常会因为泥石流的频发导致取水口淤堵甚至取水建筑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石分流结构,拦截泥石流大块石,不影响下游取水,也可尽量保护下游侧取水建筑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水石分流结构,包括:

分置泥石流两侧的泥石流挡墙和位于两侧的泥石流挡墙之间的坝体;

以及修建在所述坝体前方的水石分流导墙,所述水石分流导墙设置有溢流孔,水石分流导墙由其中一侧泥石流挡墙侧壁为起点斜跨泥石流截面然后垂直延伸至坝体;

所述水石分流导墙与所在侧的泥石流挡墙所对应的坝体段作为取水廊道段,另一段坝体作为为溢流段;

所述取水廊道段上铺设底格栏栅,下方与引水暗渠导通,泥石流经由溢流孔分流后水体从底格栏栅流入引水暗渠中完成引水。

进一步的,所述水石分流导墙由前段分流导墙和后段分流导墙组成,所述前段分流导墙与所在侧泥石流挡墙成小于90°的夹角设置,所述后段分流导墙与所在侧泥石流挡墙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坝体的前后两侧均设计为钢筋混凝土铺盖。

进一步的,所述前段分流导墙所对应的区域采用石块回填。

进一步的,所述引水暗渠设置有节制闸。

进一步的,所述水石分流导墙截面为面缓背陡的梯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孔交叉分布在水石分流导墙的迎水面。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孔设计为方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泥石流沟取水建筑物坝段前修建一封闭的混凝土泥石流挡墙,挡墙两端分别与右侧重力式挡墙和溢流坝段连接,用以拦挡泥石流中较大尺寸块石,挡墙上交叉布置方形溢流孔使水流通过,满足取水廊道取水需求,在增加投资不多的情况下,可尽可能保护取水建筑物。较传统泥石流沟直接底格栏栅取水,可降低底格栏栅破坏的频率,清淤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水石分流结构剖面图;

图3是水石分流结构a-a剖面图;

图4是水石分流结构b-b剖面图;

图5是水石分流结构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一种水石分流结构,包括:分置泥石流两侧的泥石流挡墙1和位于两侧的泥石流挡墙1之间的坝体3;以及修建在坝体3前方的水石分流导墙2,水石分流导墙2设置有溢流孔23,水石分流导墙2由其中一侧泥石流挡墙1侧壁为起点斜跨泥石流截面然后垂直延伸至坝体3;水石分流导墙2与所在侧的泥石流挡墙1所对应的坝体3段作为取水廊道段32,另一段坝体3作为为溢流段31;取水廊道段32上铺设底格栏栅5,下方与引水暗渠6导通,泥石流经由溢流孔23分流后水体从底格栏栅5流入引水暗渠6中完成引水,其中引水暗渠6设置有节制闸7。

在一个方面,本方案是在坝体3前方利用水石分流导墙2与其中一侧泥石流挡墙1形成一段封闭的水石分流区,水石分流导墙2两端分别与泥石流挡墙1和坝体3连接,其中泥石流挡墙1采用重力式挡墙,在本实施例中,水石分流导墙2是与沿泥石流的流向右侧的泥石流挡墙1连接。

在另一方面,水石分流导墙2由前段分流导墙21和后段分流导墙22组成,水石分流导墙2截面为面缓背陡的梯形结构,前段分流导墙21与所在侧泥石流挡墙1成小于90°的夹角设置,后段分流导墙22与所在侧泥石流挡墙1平行设置。参考图2所示,溢流孔23设计为方形,溢流孔23交叉分布在水石分流导墙2的迎水面,从而形成一个类似于筛网的结构,实现水石分流,石块沿倾斜的前段分流导墙21顺流而下,水则通过溢流孔23流入取水廊道段32。

更为优选的,坝体3的前后两侧均设计为钢筋混凝土铺盖8,其结构可参考图3所示,前段分流导墙21所对应的区域采用石块回填4,其结构如图4所示,最后水石分流导墙2两端利用粘土回填,其结构参考图5所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水石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置泥石流两侧的泥石流挡墙(1)和位于两侧的泥石流挡墙(1)之间的坝体(3);

以及修建在所述坝体(3)前方的水石分流导墙(2),所述水石分流导墙(2)设置有溢流孔(23),水石分流导墙(2)由其中一侧泥石流挡墙(1)侧壁为起点斜跨泥石流截面然后垂直延伸至坝体(3);

所述水石分流导墙(2)与所在侧的泥石流挡墙(1)所对应的坝体(3)段作为取水廊道段(32),另一段坝体(3)作为为溢流段(31);

所述取水廊道段(32)上铺设底格栏栅(5),下方与引水暗渠(6)导通,泥石流经由溢流孔(23)分流后水体从底格栏栅(5)流入引水暗渠(6)中完成引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石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石分流导墙(2)由前段分流导墙(21)和后段分流导墙(22)组成,所述前段分流导墙(21)与所在侧泥石流挡墙(1)成小于90°的夹角设置,所述后段分流导墙(22)与所在侧泥石流挡墙(1)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石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3)的前后两侧均设计为钢筋混凝土铺盖(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石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分流导墙(21)所对应的区域采用石块回填(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石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暗渠(6)设置有节制闸(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石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石分流导墙(2)截面为面缓背陡的梯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石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孔(23)交叉分布在水石分流导墙(2)的迎水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石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孔(23)设计为方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石分流结构,包括泥石流挡墙、坝体以及水石分流导墙,水石分流导墙设置有溢流孔,水石分流导墙由其中一侧泥石流挡墙侧壁为起点斜跨泥石流截面然后垂直延伸至坝体,水石分流导墙与所在侧的泥石流挡墙所对应的坝体段作为取水廊道段,另一段坝体作为为溢流段;取水廊道段上铺设底格栏栅,下方与引水暗渠导通,泥石流经由溢流孔分流后水体从底格栏栅流入引水暗渠中完成引水,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减少汛期大量泥石流对取水廊道的破坏,在取水廊道坝段前修建一封闭的混凝土泥石流挡墙,挡墙两端分别与右侧重力式挡墙和溢流坝段连接,用以拦挡泥石流中较大尺寸块石,挡墙上交叉布置方形溢流孔使水流通过,满足取水廊道取水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张桂瑜;熊礼奎;周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鸿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2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9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