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河流生态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河道水流流速较快的问题,造成治理修复水域不稳定从而使治理区域内的生态修复效果不理想。如申请号cn201721308295.4的专利所示的一种用于城市景观河道的生态潜坝系统,所述生态潜坝统包括潜坝、消力池、水车、沉水植物、排泥槽;所述消力池包括护坦和尾坎;所述潜坝和消力池由挂膜石笼网箱建造;所述水车位于所述潜坝的下游和护坦首端的上方;所述沉水植物位于尾坎坎顶。进一步地,所述潜坝和消力池采用的挂膜石笼网箱,其网孔大小为0.04m-0.13m,其填充的碎石粒径大小为0.05m-0.15m,所选用的碎石粒径必须大于石笼网箱网孔的直径,并在碎石上挂生物膜。进一步地,所述潜坝的坝高为0.5m-3m,跌坎高度为0.1m-0.4m。进一步地,所述水车上游端距所述潜坝下游面1-3m,底部淹没深度为叶片高度的0.5-1倍,沿坝轴线方向依次布置水车,各个水车之间的间距为1-3m。进一步地,所述消力池尾坎坎顶高程与下游河床高程一致。进一步地,所述沉水植物采用生长在水下的植物,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上述专利虽然可以持续净水、生态美观和施工简单,但是在减缓河道水流流速以及净化过滤方面有所欠缺,对于河道水流过快等不良流态问题没有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潜坝在减缓水流流速以及生态过滤效果低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包括坝体,坝体包括迎水区、缓冲区和背水区,迎水区与缓冲区连接,缓冲区与背水区连接,还包括卵石带和防护层,卵石带包括第一卵石带和第二卵石带,防护层包括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迎水区内设有第一卵石带和第一防护层,第一卵石带上设有第一防护层,缓冲区包括阶梯面、平底和斜面,阶梯面分别与第一卵石带、第一防护层和平底连接,平底和斜面连接,斜面分别与第二卵石带、第二防护层连接,背水区内设有第二卵石带和第二防护层,第二卵石带上设有第二防护层,通过卵石带可以过滤掉河流中大颗粒的杂质,同时减缓水流流速,防护层可以保护坝体上侧,减缓水流对坝体的冲刷,缓冲区同样有减缓水流流速的作用,在水位较低时还可以养殖水产,增加经济效益。
作为优选,卵石带内设有滤网和容器,容器内装有微生物,以对河流起到拦截垃圾及降解水中污染的作用,提升河流的生态稳定。
作为优选,滤网包括第一滤网层和第二滤网层,第一滤网层与第二滤网层交叉连接,可以最大程度阻挡杂质,过滤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卵石带内的卵石粒径为5-15cm。
作为优选,缓冲区是底部为平面的“v”字形结构,平底左右两个侧面为斜面,有减缓水流流速的作用。
作为优选,阶梯面相邻两个台阶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150度,水流的流速得到有效的减缓。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通过卵石带可以过滤掉河流中大颗粒的杂质,同时减缓水流流速,防护层可以保护坝体上侧,减缓水流对坝体的冲刷,缓冲区同样有减缓水流流速的作用,在水位较低时还可以养殖水产,增加经济效益,在卵石带内设有滤网和容器,容器内装有微生物,以对河流起到拦截垃圾及降解水中污染的作用,提升河流的生态稳定。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坝体内设置卵石带,缓冲区设置成阶梯面能够减缓水流的流速并且起到过滤净化,提升水质的效果,使治理区域生态相对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坝体、101—迎水区、102—缓冲区、103—背水区、2—卵石带、201—第一卵石带、202—第二卵石带、3—防护层、301—第一防护层、302—第二防护层、4—阶梯面、5—平底、6—斜面、7—滤网、701—第一滤网层、702—第二滤网层、8—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如图1-4所示,包括坝体1,坝体1包括迎水区101、缓冲区102和背水区103,迎水区101与缓冲区102连接,缓冲区102与背水区103连接,还包括卵石带2和防护层3,卵石带2包括第一卵石带201和第二卵石带202,防护层3包括第一防护层301和第二防护层302,迎水区101内设有第一卵石带201和第一防护层301,第一卵石带201上设有第一防护层301,缓冲区102包括阶梯面4、平底5和斜面6,阶梯面4分别与第一卵石带201、第一防护层301和平底5连接,平底5和斜面6连接,斜面6分别与第二卵石带202、第二防护层302连接,背水区103内设有第二卵石带202和第二防护层302,第二卵石带202上设有第二防护层302,通过卵石带2可以过滤掉河流中大颗粒的杂质,同时减缓水流流速,防护层3可以保护坝体1上侧,减缓水流对坝体的冲刷,缓冲区102同样有减缓水流流速的作用,在水位较低时还可以养殖水产,增加经济效益。
卵石带2内设有滤网7和容器8,容器8内装有微生物,以对河流起到拦截垃圾及降解水中污染的作用,提升河流的生态稳定。
滤网7包括第一滤网层701和第二滤网层702,第一滤网层701与第二滤网层702交叉连接,可以最大程度阻挡杂质,过滤效果更好。
卵石带2内的卵石粒径为15cm。
缓冲区102是底部为平面的“v”字形结构,平底5左右两个侧面为斜面,有减缓水流流速的作用。
阶梯面4相邻两个台阶面之间的夹角为150度,水流的流速得到有效的减缓。
工作原理:通过卵石带2可以过滤掉河流中大颗粒的杂质,同时减缓水流流速,防护层3可以保护坝体1上侧,减缓水流对坝体的冲刷,缓冲区102同样有减缓水流流速的作用,在水位较低时还可以养殖水产,增加经济效益,在卵石带2内设有滤网7和容器8,容器8内装有微生物,以对河流起到拦截垃圾及降解水中污染的作用,提升河流的生态稳定。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坝体内设置卵石带,缓冲区设置成阶梯面能够减缓水流的流速并且起到过滤净化,提升水质的效果,使治理区域生态相对稳定。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如图1-4所示,包括坝体1,坝体1包括迎水区101、缓冲区102和背水区103,迎水区101与缓冲区102连接,缓冲区102与背水区103连接,还包括卵石带2和防护层3,卵石带2包括第一卵石带201和第二卵石带202,防护层3包括第一防护层301和第二防护层302,迎水区101内设有第一卵石带201和第一防护层301,第一卵石带201上设有第一防护层301,缓冲区102包括阶梯面4、平底5和斜面6,阶梯面4分别与第一卵石带201、第一防护层301和平底5连接,平底5和斜面6连接,斜面6分别与第二卵石带202、第二防护层302连接,背水区103内设有第二卵石带202和第二防护层302,第二卵石带202上设有第二防护层302,通过卵石带2可以过滤掉河流中大颗粒的杂质,同时减缓水流流速,防护层3可以保护坝体1上侧,减缓水流对坝体的冲刷,缓冲区102同样有减缓水流流速的作用,在水位较低时还可以养殖水产,增加经济效益。
卵石带2内设有滤网7和容器8,容器8内装有微生物,以对河流起到拦截垃圾及降解水中污染的作用,提升河流的生态稳定。
滤网7包括第一滤网层701和第二滤网层702,第一滤网层701与第二滤网层702交叉连接,可以最大程度阻挡杂质,过滤效果更好。
卵石带2内的卵石粒径为10cm。
缓冲区102是底部为平面的“v”字形结构,平底5左右两个侧面为斜面,有减缓水流流速的作用。
阶梯面4相邻两个台阶面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水流的流速得到有效的减缓。
实施例3
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如图1-4所示,包括坝体1,坝体1包括迎水区101、缓冲区102和背水区103,迎水区101与缓冲区102连接,缓冲区102与背水区103连接,还包括卵石带2和防护层3,卵石带2包括第一卵石带201和第二卵石带202,防护层3包括第一防护层301和第二防护层302,迎水区101内设有第一卵石带201和第一防护层301,第一卵石带201上设有第一防护层301,缓冲区102包括阶梯面4、平底5和斜面6,阶梯面4分别与第一卵石带201、第一防护层301和平底5连接,平底5和斜面6连接,斜面6分别与第二卵石带202、第二防护层302连接,背水区103内设有第二卵石带202和第二防护层302,第二卵石带202上设有第二防护层302,通过卵石带2可以过滤掉河流中大颗粒的杂质,同时减缓水流流速,防护层3可以保护坝体1上侧,减缓水流对坝体的冲刷,缓冲区102同样有减缓水流流速的作用,在水位较低时还可以养殖水产,增加经济效益。
卵石带2内设有滤网7和容器8,容器8内装有微生物,以对河流起到拦截垃圾及降解水中污染的作用,提升河流的生态稳定。
滤网7包括第一滤网层701和第二滤网层702,第一滤网层701与第二滤网层702交叉连接,可以最大程度阻挡杂质,过滤效果更好。
卵石带2内的卵石粒径为5cm。
缓冲区102是底部为平面的“v”字形结构,平底5左右两个侧面为斜面,有减缓水流流速的作用。
阶梯面4相邻两个台阶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水流的流速得到有效的减缓。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1.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包括坝体(1),坝体(1)包括迎水区(101)、缓冲区(102)和背水区(103),迎水区(101)与缓冲区(102)连接,缓冲区(102)与背水区(103)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卵石带(2)和防护层(3),卵石带(2)包括第一卵石带(201)和第二卵石带(202),防护层(3)包括第一防护层(301)和第二防护层(302),迎水区(101)内设有第一卵石带(201)和第一防护层(301),第一卵石带(201)上设有第一防护层(301),缓冲区(102)包括阶梯面(4)、平底(5)和斜面(6),阶梯面(4)分别与第一卵石带(201)、第一防护层(301)和平底(5)连接,平底(5)和斜面(6)连接,斜面(6)分别与第二卵石带(202)、第二防护层(302)连接,背水区(103)内设有第二卵石带(202)和第二防护层(302),第二卵石带(202)上设有第二防护层(3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其特征在于:卵石带(2)内还设有滤网(7)和容器(8),容器(8)内装有微生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其特征在于:滤网(7)包括第一滤网层(701)和第二滤网层(702),第一滤网层(701)与第二滤网层(702)交叉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其特征在于:卵石带(2)内的卵石粒径为5-1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其特征在于:缓冲区(102)是底部为平面的“v”字形结构,平底(5)左右两个侧面的形状为斜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过滤潜坝,其特征在于:阶梯面(4)相邻两个台阶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150度。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