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水管或放空管的简易进水口结构,属于水工建筑物进水口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阶段各地区均着重改善城市乡村宜居环境,对城区及城郊的河流进行生态整治,修改各种类型的雍水景观工程来打造城市水景观。常规混凝土或浆砌石景观溢流/挡水坝一般在靠岸边侧设置有简易的放空设施或输水管线,以方便对雍水河段进行景观整修或清淤,但通常面临放空管进水口易堵塞、不方便对放空管进行检修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输水管或放空管的简易进水口结构,以解决现有景观溢流混凝土坝放空或输水设施易堵塞、不方便检修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输水管或放空管的简易进水口结构,包括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的坝体及设置在坝体内的输水管或放空管,所述输水管或放空管贯通坝体上下游,作为水体流通通道,在输水管或放空管设有进水口框架;所述进水口框架由混凝土底板、混凝土边框及预制混凝土盖板组成,为‘回’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底板配置钢筋。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框架上游临水面设置两道钢筋网,钢筋网一采用c8、8×8cm间距的钢筋焊接而成,钢筋网二采用c6、3×3cm间距的钢筋焊接而成。
进一步的,预制混凝土盖板上侧布置长拉环,长拉环一端埋入预制混凝土盖板中,一端设置成圆环型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坝体外部增设带检修盖板及简易拦污栅的进水口,该进水口结构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无需设置进口闸门等,同时可相对有效阻拦水体中的颗粒物进入埋管,提升埋管内的淤积空间,检修时可有效扩展施工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平面布置;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上游立面布置。
附图标记说明:1-坝体;2-输水管或放空管;3-进水口框架;4-进水口底板;5-混凝土边框,6-混凝土预制盖板;7-钢筋;8-钢筋网一;9-钢筋网二;10-长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下: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的坝体1横跨设置于河道上雍高水位,输水管或放空管2贯通坝体1上下游,作为水体流通通道。
进水口框架3由混凝土底板4、混凝土边框5及预制混凝土盖板6组成,为‘回’型结构,进水口框架3采用混凝土现场同坝体1同时施工,混凝土底板4需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7,钢筋7需深入坝体1结构中一定的锚固长度,以满足进水口框架3的结构稳定性。
进水口框架3需与输水管或放空管2临水面有效衔接。
进水口框架3上游临水面设置两道钢筋网,钢筋网一8可采用c8、8×8cm间距的钢筋焊接而成,主要用于拦挡坝体1上游侧水体中携带的块石及大颗粒泥沙,钢筋网二9可采用c6、3×3cm间距的钢筋焊接而成,主要用于拦挡坝体1上游侧水体中细颗粒物质,两道钢筋网可作为输水管或放空管2的滤网,有效阻拦了水体中颗粒物。
预制混凝土盖板6上侧布置长拉环10,现场可采用钢筋直接制作(需采取防锈蚀措施),长拉环10一端埋入预制混凝土盖板6中,一端设置成圆环型式,以便于人工操作。设置预制混凝土盖板6的目的是;a.当输水管或放空管2中发生淤积时,可打开混凝土预制盖板6,进行人工清淤。b.增加坝体内输水管或放空管2的可淤积体积,方便进行检修。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所有小型河流(蓄水高度5.0m以内)的景观雍水工程的进水口结构。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输水管或放空管的简易进水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的坝体(1)及设置在坝体(1)内的输水管或放空管(2),所述输水管或放空管(2)贯通坝体(1)上下游,作为水体流通通道,在输水管或放空管(2)设有进水口框架(3);所述进水口框架(3)由混凝土底板(4)、混凝土边框(5)及预制混凝土盖板(6)组成,为‘回’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水管或放空管的简易进水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4)配置钢筋(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水管或放空管的简易进水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框架(3)上游临水面设置两道钢筋网,钢筋网一(8)采用c8、8×8cm间距的钢筋焊接而成,钢筋网二(9)采用c6、3×3cm间距的钢筋焊接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水管或放空管的简易进水口结构,其特征在于:预制混凝土盖板(6)上侧布置长拉环(10),长拉环(10)一端埋入预制混凝土盖板(6)中,一端设置成圆环型式。
技术总结